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刺激政策掷地有声 车市复苏加快前行

  (上接A01版)“补贴政策叠加的优惠力度还是很诱人的。”现场订购了一辆奔驰GLB200的陈姓夫妻为中国证券报记者算了笔账:车价大概是29.59万元,购置税减半加上杭州市拱墅区消费券8000元,能优惠2万多元,加上店内政策算下来能优惠5.5万元。“此时不买何时买?”他们问道。

  刚刚给客户完成交车仪式的销售经理吴典几乎小跑着回到展厅,趁着下批客户看样车的空隙,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6月新政出台后,店里的人流量明显增加了,成交量也上涨了近一倍。”

  在走访多家不同品牌的汽车4S店后,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与相关政策出台前相比,6月以来各店销售额都大幅上涨。有的门店的销售额甚至增长了50%多。订车量增长也让现车供应出现一定缺口。

  车市明显回暖

  在多重“红包”激发的购车热情加持下,车市明显回暖。数据显示,中汽协据重点企业上报的周报数据推算,5月汽车行业销量完成176.65万辆,环比增长49.59%,同比下降17.06%。1至5月销量完成945.73万辆,同比下降13.11%,同比降幅相对前4个月明显收窄。

  从各大车企披露的5月产销数据看,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例如,在5月最后一周销量拉动下,8家“造车新势力”公司5月同环比表现均实现正增长。

  “实际上,随着疫情缓解,车市从5月中旬就开始缓慢复苏了。随着购置税减半、消费券等刺激政策密集出台,车市复苏进程进一步加快。在优惠政策刺激下,最近不光买车的多了,看车的也明显多了。如果潜在客户转化成购车订单的话,那么,下半年车市有望进一步向好。”李明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从实施范围还是刺激力度看,此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不但将明显加快车市复苏进程,而且有望使车市复苏的脚步走得更加扎实。

  首先,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占2021年全年汽车购置税3520亿元的17%。“与2009年、2015年的减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相比,此次政策的实施范围更广,受益面更大。”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

  他介绍,在实施范围方面,前两次政策均针对的是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此次明确为2.0升及以下,预计大约有870万辆乘用车可以享受政策优惠。在受益面方面,此次政策优惠对象明确为单车不含税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乘用车,重点鼓励大众消费。

  其次,从政策实施力度看,除上述政策外,各地还陆续推出汽车消费券等优惠措施。不少地方的优惠券从省、市、区县“层层加码”,购车优惠力度不可谓不大。

  再次,从政策侧重点看,除直接受惠于购置税减征的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消费也受到各地的大力鼓励和支持。海南省还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费用进行补贴。

  成为稳经济重要抓手

  在稳经济、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复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业内人士指出,稳经济必须促消费,而汽车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高,增长空间大,带动效应强,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关键领域。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07亿辆,居全球首位,汽车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

  据机构测算,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汽车产业复苏,对稳住整个宏观经济大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各项相关措施落地见效,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

  江海证券指出,按照此前乘联会的估计,政策有望对汽车零售额拉动13个百分点,将正向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3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政策刺激前提升10个百分点,对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正向拉动约0.3个百分点。

  另外,我国已连续七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冠军宝座,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抢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汽车产业复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重拾快速增长势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解决上述“卡脖子”问题,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加快复苏和长期健康发展。

  面对“缺芯”问题的制约,不少车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保供。比如,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我们采取双轨制、三轨制进行长期锁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芯片供应。我们对芯片公司进行直接采购,从零部件端开始进行布局和开发。”

  面对锂、钴、镍等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面,“保供稳价战”也已打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将加强锂、钴、镍等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保供稳价,加快构建开发采购并举、国内国际互济的多元化资源保供体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