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88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3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本年度报告(正文及摘要)于2022年4月28日经本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全体董事出席会议。

  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以总股本211.43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3.05元人民币(含税),合计人民币64.49亿元(含税)。

  本公司外部审计师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已对本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2021年度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  公司基本情况

  ■

  3  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1 经营业绩

  ■

  注:每股收益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规定计算。

  3.1.2 财务比率

  ■

  注:1.净资产收益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规定计算。

  2.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3.1.3  经营规模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3.2 补充财务指标和监管指标

  3.2.1 盈利能力

  (单位:%)

  ■

  注: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用/营业收入

  3.2.2 资产质量

  (单位:%)

  ■

  注:1.正常、关注、次级、可疑贷款迁徙率为本行口径数据。正常、关注、次级、可疑贷款迁徙率根据银保监发〔2022〕2号《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订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的规定计算得出,计算公式较以往年度有所调整。

  2.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3.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金/(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

  4.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金/各项贷款×100%

  3.2.3 流动性指标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注:上述指标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和《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银监发〔2015〕52号)中相关规定编制和披露。

  3.3 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3.4 资本构成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注:1.上述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算。

  2.根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的规定,公司在官方网站(www.bankofbeijing.com.cn)投资者关系专栏披露本报告期资本构成表、有关科目展开说明表、资本工具主要特征等附表信息。

  4  经营情况概览

  4.1 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整体的挑战和机遇,北京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深化改革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在实现行稳致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2021年经营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21年末,本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06万亿元,同比增加1,589亿元,增幅5.48%。实现营业收入662.75亿元,同比增加19.76亿元,增幅3.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26亿元,同比增加7.42亿元,增幅3.45%。与此同时,资本净额达到3,178.28亿元,三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6%、13.45%、14.63%,较上年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业务有序开展。公司业务稳步提升,公司有效客户数达到17.6万户,较年初增加4万户,增幅29%;推出“普惠速贷”,升级“银税贷”,发布“绿融+”品牌,制定科创金融服务升级方案,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优化企业网银8.0,推出企业手机银行4.0和企业微信银行。零售转型加快推进,零售存贷款占比及市场份额实现双提升,零售营业收入贡献同比提升5.44个百分点;代销基金、私募、保险产品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推出智慧医保2.0服务,上线“爱薪通”代发业务平台,发布“万院计划”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市场业务稳中有进,货币市场交易总量处于市场第一梯队;公募基金托管规模同比增长203%,净值型产品托管规模同比增长46%;优质同业客户1,093户,较年初增长34%。理财业务全面完成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规模达到3,556亿元,同比增长8.4%。

  风险管理成效良好。强化信贷政策引领,针对细分领域制定客户和项目准入标准。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建立大额授信会商、审批业务实时抽查、贷款真实性回访、经营单位派驻督导等机制。强化信息系统建设,上线财务智能分析工具、疑似关联关系识别项目、全面风险预警平台、智慧风控APP,推进风控指挥中心、统一额度管控平台建设。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开展风险管理“基础与质量提升年”活动。202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较年初均实现下降,资产质量有效提升。

  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以“211工程”统筹重点项目群建设,落实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通过架构引领、敏捷前台、聚能中台、强健后台,赋能业务发展。投产普惠金融APP、手机银行APP6.0、掌上银行家、新理财销售系统、“京管云”教培资金监管平台、新柜员系统等。上线资产负债系统3.0,提升资产负债数字化规划管控能力。升级“风险滤镜”大数据风控引擎,搭建数字人民币业务系统。夯实技术底座,打造“顺天”技术平台,投产“云旗”分布式核心系统交易服务总控系统、统一消息中心系统,搭建聚合支付平台,建设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企业级数据湖和数据字典库。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全行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2 主要业务情况

  本小节财务数据为本行角度分析。

  4.2.1 零售银行业务主要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业务转型如期推进,盈利与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多项业绩增速创近年来最高水平,业务结构不断调优,资产质量保持领先,品牌特色不断强化。

  一是盈利贡献显著提升。报告期内,本行零售营业收入实现181.9亿元,同比增长27.9%,全行贡献占比28.1%,较年初提升5.44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实现163.3亿元,同比增长19.9%,收入全行贡献占比32.5%,同比提升5.39个百分点;财富类代理代销中收同比增长81.7%。

  二是AUM规模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AUM达到8,844.7亿元,增量突破1,000亿元,达去年同期的1.8倍,增幅14.2%,创近三年最高水平。储蓄存款规模4,419.4亿元,较年初增长523.7亿元,增幅13.4%,全行占比26.1%,较年初增长2.2个百分点,增量贡献达84.9%。存款成本较年初下降11BP,活期储蓄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三是信贷增长结构优化。截至报告期末,零售贷款规模5,853.9亿元,较年初增长15.9%,全行占比36%,较年初提升2.8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中经营贷和消费贷增量占个贷增量比例为72.1%,增量突破500亿元,同比提升38.2个百分点。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发放普惠金融贷款余额638.8亿元,增速达到32%。

  四是客户基础持续夯实。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数突破2,500万户,达到2,565.8万户,较年初增长207.9万户,实现近三年来最高增速,私行客户、财富客户增速高于整体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信用卡客户新增70.4万户,增幅17.3%,新增卡激活率75%,同比增长4.25个百分点。电子银行客户达1,416万户,零售客户渗透比例近60%,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五是风控能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贷不良率0.47%,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信用卡不良率2.3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4.2.2 公司银行业务主要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深化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经营质效再上新台阶。一是业务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本外币公司存款规模12,467亿元,本外币公司贷款余额9,783亿元。对公有效客户数17.6万户,较2020年末增长4万户,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二是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全行绿色贷款余额477.4亿元,较年初增长215.2亿元,同比增速82.1%;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同比增速104.7%,增速位居主要银行前列。三是不断强化普惠战略定位。普惠金融(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1,261亿元,较年初增长332亿元,同比增速35.7%,增量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普惠型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户数13.8万户,较年初增11.5万户。全年新放对公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50%,较2020年下降15BP。

  4.2.3 金融市场业务主要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形势与严峻挑战,本行金融市场业务在新发展格局中与时俱进,在不断前进中攻坚克难,坚持稳健合规经营,着力深化业务结构调整,强力推动转型创新,经营质效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金融市场管理业务规模2.42万亿元,货币市场交易量39.93万亿元,全国市场占比3.43%,处于市场第一梯队,创利同比增长7.16%,优质客户规模较年初增长34%。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北京地区信贷投放规模较年初增长40.4%;再贴现业务发生额及“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产品发生额均位列北京市金融机构第一名;落地转贷款业务规模159.1亿元,与政策性银行创新业务合作模式,率先推出“风险共担”机制并落地首笔支持冬奥会项目融资资金;落地全国首笔科创转贷款,参与全国首批外币同业存单投资等多项市场创新业务。二是业务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更加突出。构建总行、分中心两级托管运营模式,北京、天津托管运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较年初增长203%,增速位于上市银行首位;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掉期尝试做市商等宝贵的业务参与资质。三是客户综合化服务及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大力拓展优质客群,多措并举创新客户服务与协同联动方式,与全国400余家同业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合作,客户规模较年初稳步增长。

  4.2.4 理财业务主要经营成果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555.64亿元,较年初增加274.6亿元,产品规模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全部净值化。其中,预期收益型产品已压降完毕全部清零,较年初减少586.95亿元;净值型产品规模3,555.64亿元,较年初增加861.55亿元,增幅31.98%。全年实现非保本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26亿元。

  4.3 转型方向与路径

  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本行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银行,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金融增值服务、金融链接服务。本行转型的路径是以数字化转型统领全行“五大转型”。五大转型就是五个方面的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就是应用场景的过程。本行将坚定不移以“数字化”推动“场景化”,以“场景化”驱动“数字化”。加快制定《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各领域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数字化转型的蓝图、路径,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的规划、建设、督导、测评、迭代的闭环管理机制,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见到成效。

  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的路径更加清晰。本行将数字化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项,围绕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可视化,全面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与能力体系、客户与渠道、业务与产品、管理与决策的数字化重塑,让客户服务、用户服务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能享受到数字化的便捷。本行持续加强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目前已经在“211工程”下成立了快速反应的敏捷小组。结合重点项目,积极开展敏捷团队建设,提升产品研发迭代速度,探索考核奖励、尽职免责、充分授权等保障机制,形成“端到端”的敏捷研发流程,充分发挥敏捷团队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的战略价值,推动交付质量和客户体验全面提升。力争通过三年,推动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达到同业领先水平,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北京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

  

  5  股东情况

  5.1 普通股情况

  (单位:股)

  ■

  5.2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本行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本行单一第一大股东为ING BANK N.V.。

  5.3 优先股情况

  5.3.1.优先股股东总数

  ■

  ■

  5.3.2.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表

  (1)优先股代码:360018   优先股简称:北银优1

  (单位:股)

  ■

  

  (2)优先股代码:360023   优先股简称:北银优2

  (单位:股)

  ■

  

  6  重要事项

  6.1利润表分析

  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26亿元,同比增长3.45%。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6.2主要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的类别、平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报告期内,为确保净息差处于合理区间,本公司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端,一方面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和密切对接优质客群,推动资产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零售业务转型力度,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个人贷款中高收益的经营贷和消费贷增量占个贷增量比例为72.1%。在负债端,一方面发挥存款作为稳固经营“压舱石”作用,提升低成本存款日均规模,优化负债结构,报告期末,本公司日均活期存款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368亿元、增速5.31%,日均活期存款占比保持在44%的良好水平。另一方面贯彻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要求,加强存款利率定价管理,强化对中长期存款、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的管控,实现负债成本逐步下降。

  展望2022年,政策层面将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贷款收益下行压力预计仍将持续。面对挑战,本公司将多措并举加强净息差管理,确保净息差位于合理水平、稳步向好。资产端,优化信贷资源布局,持续加大普惠金融、绿色环保、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快零售转型,围绕个人消费贷款、按揭、绿色汽车金融等领域推动多元化发展,提升零售贷款占比,着力稳定资产收益水平。负债端,持续推进“客户倍增”计划,夯实客户基础,做好客户分类管理,加深公私联动、集团联动,持续增强客户经营水平;加强存款考核和定价管理,严格控制结构性存款和中长期存款规模,引导提升核心存款,压降同业负债占比,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

  下表列出报告期内本公司主要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平均规模及平均利率情况: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6.3 资产负债表分析

  6.3.1 主要资产负债表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实现规模稳健均衡增长。资产总额30,589.59亿元,较年初增长5.4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净额16,233.29亿元,较年初增长7.1%,占资产总额比重53.07%。负债总额27,618.81亿元,较年初增长3.1%;吸收存款本金16,993.37亿元,较年初增长3.78%,占负债总额比重61.53%。股东权益2,970.78亿元,增幅34.34%。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6.3.2 贷款

  2021年,本公司积极落实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要求,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责任担当,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截至报告期末,贷款本金总额16,732.38亿元,较年初增长6.7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