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43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300972                             证券简称:万辰生物                          公告编号:2022-014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除下列董事外,其他董事亲自出席了审议本次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本年度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本报告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无变更

  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目前未实现盈利

  □ 适用 √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普通股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普通股利润分配预案为:以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实施前审议利润分配预案的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的实际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20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

  2、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专注于鲜品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培育与销售,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用菌,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安全、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公司现有福建漳州和江苏南京两大生产基地,目前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并辐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食用菌日产能达259吨,其中金针菇日产能231吨,真姬菇日产能28吨,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公司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鲜品食用菌产品,属于新型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以米糠、玉米芯、麸皮等农业产品下脚料为培养原料,采用科学先进的微生物生产技术,通过模拟和控制食用菌生长环境,进行食用菌培育,并对生产废料进行充分循环利用。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易污染、食品安全无保障相比,公司工厂化培育食用菌在稳定生产、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产品产量和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鼓励的农业发展方向。

  (二)公司主要产品基本情况

  公司食用菌产品包括金针菇和真姬菇(真姬菇包括蟹味菇、白玉菇、海鲜菇),图示如下:

  ■

  (1)金针菇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等,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在人工栽培状态下,金针菇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

  金针菇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金针菇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凉拌菜和火锅的上好食材。其营养丰富、清香扑鼻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大众的喜爱。金针菇的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较高,有利于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在日本等许多国家被誉为“益智菇”、“增智菇”。

  (2)真姬菇

  真姬菇又名玉蕈、斑玉蕈,外形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真姬菇的人工栽培始于1972年日本,在日本已成为仅次于香菇、金针菇的重要品种。真姬菇栽培品种有浅灰色和浅白色两个品系,其中灰色品系一般称为蟹味菇,白色品系一般称为白玉菇。除外观颜色外,两个品系营养成分差别不大。

  蟹味菇菌盖呈褐色,菌柄呈白色至灰白色,因其具有独特的蟹香味而得名,是真姬菇中的浅灰色品种。我国于80年代从日本引进蟹味菇,主要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进行小规模栽培,近年来规模逐渐扩大,已遍及全国,并实现工厂化生产。

  白玉菇别称白雪菇、白色蟹味菇、白色真姬菇、白玉蕈,属于真姬菇中的白色变异品种,因菇体洁白如玉而得名。因其质地细腻、口感上佳而受到消费者青睐。白玉菇发源于欧洲、北美、西伯利亚等地,1986年引入我国。

  海鲜菇颜色洁白、菌肉肥厚、口感细腻、气味芬芳、味道鲜美,食用具有海鲜的味道,因此称为海鲜菇。海鲜菇风靡美、日、韩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主要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省有小面积的栽培。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受食用菌市场整体价格下行影响,公司主要产品尤其是金针菇销售价格下降较多;受国内外大宗货物贸易影响,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上涨较多,导致公司的产品单位成本上升较大。以上双重因素影响,本报告期公司业绩同比下降。

  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552.07万元,同比下降5.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27.92万元,同比下降74.74%。

  (四)公司主要的经营模式

  1、生产模式

  公司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用菌,以米糠、玉米芯、麸皮等农业产品下脚料为培养原料,采用科学先进的微生物生产技术,通过自动化控制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条件,实现了食用菌整个培育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

  2、采购模式

  (1)采购的生产物资

  公司采购的生产物资主要包括米糠、玉米芯、麸皮等生产原材料,包装箱、包装袋等包装物和日常生产所需的备品备件等。

  (2)采购渠道

  公司所需的生产原材料包括米糠、玉米芯、麸皮等,大多为农业下脚料,具有来源广、数量多的特性,流通性强且单位价值普遍不高,易于取得,可以供应上述原材料的厂家或个人数量众多。为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供货的及时性,公司通过贸易商或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采购原材料。公司采购的包装物与备品备件一般无特殊的技术要求,公司综合考虑成本和时效性等因素,主要从相对较大的厂家进行采购,以保证物资供应稳定,成本可控,不会有短缺风险。

  (3)采购流程

  公司设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根据市场与生产需求,负责制定采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采购实施。公司主要生产物资采购流程如下:

  ■

  3、销售和结算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食用菌产品属于生鲜农产品,主要面向大众消费者,最终客户较为分散,因此公司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符合本行业的销售特点,是目前食用菌以及农产品普遍采用的销售模式。除经销模式外,公司也存在直接销售菌渣和少量零售食用菌的情况。公司经销模式为买断式销售,公司将商品交付经销商或承运人,并经对方验收确认后,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报酬即发生转移,公司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2)结算方式

  公司销售结算方式以银行收款为主,存在零星的零售收取现金情况。公司主要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因此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低。

  (3)销售流程

  公司设有独立的销售部门,全面负责公司销售工作以完成公司销售目标,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公司销售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公司食用菌的一般销售流程如下:

  ■

  4、研发模式

  公司为了保障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十分注重对新技术的研发,开展自主研发工作,针对金针菇和真姬菇两类产品设置了对应的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主要职能包括菌种的培育研发、培养基的研制、现有产品的优化、新产品、工艺技术的研究立项与开发等。

  公司也十分重视同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课题合作研发,报告期内,分别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知名农业专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5、生物资产管理模式

  本公司生物资产主要是自行栽培的金针菇和真姬菇两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其培育过程的成本为该资产在收获前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必要支出,采收后发生的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本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按约当产量法在消耗性生物资产(在产品)和完工产品间分配成本;在出售时采用加权平均法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

  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日常培育过程中由生产、技术等多部门进行综合性管理,每月底进行实物盘点和记录,确保资产核算数量的准确性。

  (五)销售退回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销售未发生销售退回的情况。

  (六)重要无形资产重大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他商标、品种权等重要无形资产在报告期内无重大变化。

  3、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1)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 是 √ 否

  单位:元

  ■

  (2)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 是 √ 否

  4、股本及股东情况

  (1)普通股股东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

  ■

  ■

  公司是否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 适用 √ 不适用

  (2)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表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

  (3)以方框图形式披露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

  5、在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三、重要事项

  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