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4版:广 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雪:立足全球宏观研究 把握大类资产配置机会

  打开专业行情软件,查看全球商品概况、隔夜海外市场股债走势,再看看重要的市场信息……这就是广发基金混合资产投资部副总经理张雪每天工作的开端。

  作为一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张雪的成长路径与同行有所不同。她曾有近7年银行工作经验、7年基金管理经验,涉足人民币债券、外币债券、外汇、衍生品市场等多类资产和多个市场,也由此形成了全球视角的宏观研究思维以及良好的资产配置能力。

  “在我的基金管理中,想的最多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点,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表现的判断,来衡量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张雪介绍,在近7年的投资实践中,对其组合贡献比较大的是在每次大波段中对大类资产配置机会的充分把握。

  长期业绩出众 收获“大满贯”

  2008年,张雪进入北京银行资金交易部,历任交易员、投资经理。跨市场、跨资产投资,是她在这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涉足的领域包括人民币债券投资、外币债投资、外汇以及衍生品市场。活跃的交易和多元结构化产品,既让张雪感受到这些市场的精彩纷呈,也为她日后的投资带来了诸多启示。

  首先,这些资产的研究都以宏观经济研究为基础,尤其是与境外的宏观变化息息相关,这使得张雪在宏观研究上的功力日益扎实精进,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视角的宏观研究框架。同时,长期跟踪不同资产的经历,让她对资产的关联性有较强的敏感度。

  “每个阶段影响市场的因素都不是单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比如对今年的全球资产来说,主要的定价锚是美联储的货币收紧,最需要关注的是加息的节奏和幅度。”张雪举例说道。

  其次,入行之初就恰逢2008年金融危机,对张雪日后的风险管理以及稳健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4年11月,张雪加入摩根士丹利华鑫,陆续管理纯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此期间,张雪用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她管理时间最长的一级债基——大摩强收益债券,自2014年12月至2021年9月的累计回报达到55.03%,年化回报6.65%。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至2020年6个完整年度,该产品每年均取得正收益,且每个年度业绩均位列同类型前1/2。(数据来源:wind、银河证券,同类基金是指一级债基)

  凭借出色的业绩和良好的风控水平,张雪自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荣获业内权威奖项,不仅拿下“金牛奖”“明星基金奖”“金基金奖”,还取得了晨星(中国)“2021年度普通债券型基金奖”。2021年12月,张雪的职业生涯开启新的旅程。如今的她,是广发基金混合资产投资部副总经理、广发价值回报基金经理。

  重视资产配置 中观精选行业

  谈及“固收+”产品的投资方法,张雪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资产配置,这需要基金经理具备对大类资产的定价能力。

  “大类资产配置,并非买在资产价格的绝对底部,而是对顶部和底部区域有比较强的位置感。”张雪介绍,对于每一类资产,她会力争在大波段上把握机会,而不过度关注小波段的起伏。在操作上,她习惯于在相对低位入场,在相对高位退场,不求赚取行情最高点的收益,因为这一阶段行情波动大,性价比较低。

  具体而言,她会站在偏宏观的视角,结合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等因素的分析,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比进行比较,再结合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确定组合配置策略。

  在自上而下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张雪加入了中观产业的景气研究。

  一是从纯债角度,可以向上验证对宏观的判断,有助于其更准确地判断利率走势;二是在信用债领域,中观产业景气对信用债的信用利差有非常强的定价作用,有助于其把控信用风险;三是在“固收+”产品的管理上,可以用于转债和股票的行业配置。

  在股票投资上,张雪并不是按照主流指数配置一揽子股票,而是会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和中观研究,选择重点关注的成长赛道。这一点,也是她在“固收+”管理上的独特之处。

  “按照价值和成长分类,我是偏向于成长的,因为我始终秉承一个信念:权益市场就是要找到时代的Beta。”张雪说,2008年之前,时代的Beta是金融和地产,当时处于城镇化初期,银行、地产都受益于城镇化的进程。2015年之后,时代的Beta是大消费,宏观背景是消费在GDP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未来一段时间,Beta在高端制造以及部分增速较好的消费子行业,因为它们代表了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在自上而下择时、选好赛道进行合理的仓位配置之后,张雪会和权益研究团队充分沟通,看好的标的至少提前一个季度做功课,持续斟酌合适的买卖时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