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6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序推进产业集聚
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 李雪

  书名:《空间集聚对我国制造业

  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陈旭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李雪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出口贸易一直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关键推动力。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由沿海至内地的梯度式展开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和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新贸易理论则首次探讨了地理集聚对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影响,为新经济地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空间集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书以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参与的动态影响以及作用机理。

  关于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早在1920年便提出了由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投入产出相关联以及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外部经济的重要性。随后,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被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习模仿效应,包括生产者之间产品技术与创新的创造、扩散和模仿;二是资源和要素的共享效应,包括产业集聚为区域内生产者带来的公共资源的改善以及产品价值链中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等;三是匹配效应,即通过增加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与生产者之间的匹配成功率来降低厂商的市场信息搜寻和甄别成本,并借此提升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往往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与环境,进而为企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外部环境。然而,外部经济与市场拥挤往往是集聚效应这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我国部分地区工业企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人力资本成本的大幅增加,近年来产业过度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参与是否受到当地市场拥挤的负面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在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量企业、资本和产品拥挤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导致企业更容易面临过度集聚的风险,这反而可能抑制企业未来出口参与的持续深入以及贸易利得。

  为此,本书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分析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和拥挤效应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动态影响,并基于企业出口的视角对我国各地区是否存在过度集聚的现象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本书作者认为,首先,尽管我国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呈先扬后抑的“倒U型”趋势,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集聚程度远远低于最适强度。特别是资本和技术集中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为城市“加密”以更为充分地发挥空间外部经济效应对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其次,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应逐渐摆脱对简单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并尝试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流失,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尽可能地借助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技术模仿以逐渐提升生产率,并借此实现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张。最后,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其无法有效地从空间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中获益。结合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呼声和措施,商业性国企应当加快市场化进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样既可以通过巨大的资本优势充分利用技术溢出、规模经济以及信息共享等实现出口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也能够进一步带动和发挥周边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随着全球贸易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家的生产活动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某个具体环节。因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其出口产品所处价值链的具体地位而非单纯的出口总量或结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则是能够反映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获真实利益和所处地位的有效衡量标准,并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同时,空间集聚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在异质性企业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此结果意味着,虽然样本时期内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尚未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但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活动的日趋集中,未来过度集聚和拥挤的市场将会削弱出口企业乃至我国整体的出口发展潜力。因此,结合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支持以及对内地市场的大力开发,部分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能够避免市场过度集聚的隐患,也提升了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率,最终能够最大程度地使企业的出口参与深度受益于空间集聚的外部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取代工业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成长并主要集中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中,同时在地理空间上形成对工业制造业的挤出,促使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于市中心、制造业分布在市区外围的“新中心—边缘”的结构。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端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渗透至制造业全部生产网络中的各个环节,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增长的新源泉便成为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二元边际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动态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解答,这对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参考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