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估值“剪刀差”收窄 并购重组生态酝酿变局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今年以来我们的并购重组业务只过会1单,在审3单,即便这样也是市场第一了。”华泰联合证券执行董事、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日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年来,随着A股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优质资产纷纷寻求IPO。在“跷跷板效应”之下,一度火热的并购重组市场持续降温。

  与此同时,小市值公司IPO和被并购的估值“剪刀差”持续收窄,沿着产业链做纵深整合的并购重组日益增多,A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A吃A”逐渐常态化,新的变局已现端倪。

  跷跷板效应

  张洋(化名)是A股某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外延式扩张”一直是公司的核心成长逻辑。让张洋发愁的是,公司已经一年多没有项目“入账”。“一些跟踪了很长时间的项目,我们准备洽谈收购时,对方突然打算IPO,这种情况越来越多。”

  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IPO保持常态化。Wind数据显示,从2018年的105家到2021年的524家,A股IPO年复合增长率达70.88%。而并购重组上会项目数量从2015年的336个降至2021年的47个。

  “相较于被并购,IPO不仅能融资,还可拥有自己的上市平台以实现独立发展。”劳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IPO是很多企业家的梦想,所以随着IPO通道的持续畅通,并购重组市场的优质标的大都奔着IPO去了。”

  并购重组标的急剧减少,优质标的更是凤毛麟角。联储证券并购业务负责人尹中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2021年有47个项目上会,但有6个未过会,主要问题体现在持续盈利能力、业绩预测合理性、商誉占比等方面,归根结底是并购标的持续盈利能力不佳。”

  “有合作关系的几家投行已经很长时间没给我们介绍项目了。”张洋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作为并购重组市场上的龙头券商,华泰联合证券也感受到了凉意。“我们拓展业务面临不小的压力,不少投行更是放弃了并购重组业务。”劳志明表示。

  一些投行人士曾以为2021年并购重组市场已“跌到地板上”,但没想到2022年情况也不乐观——截至目前仅有7个项目上会。“从买方角度看,面对2022年的复杂环境,上市公司外延式扩张更谨慎了。”市场人士王骥跃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估值差缩小

  “我们正在操作一个并购项目,标的是一家每年八九千万利润的公司,按理说已经达到IPO标准,但公司还是选择被一家大型产业集团并购。”尹中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并购重组市场持续遇冷的同时,积极因素正悄然酝酿。

  “A股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并不意味着IPO更容易。对于质地一般的小公司而言,上市要卖出好价钱越来越难。”劳志明指出。

  随着市场更趋成熟和理性,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屡见不鲜。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A股上市的95只新股中,24只上市首日即破发,占比达25.26%。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市值公司的市值持续缩水。联储证券以10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2020年以注册制方式发行上市且2020年扣非净利润为0.5亿至1.5亿元)统计发现,从上市首日到2022年3月15日收盘,市值40亿元以下的从8家增至67家,70亿元以上的从55家降至17家。(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