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雄安5岁了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雄安:
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
● 本报记者 金一丹

  ● 本报记者 金一丹

  

  “以前白洋淀周边垃圾成堆,水质浑浊发臭。”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新县人,王朋朋见证了雄安新区设立前后白洋淀的巨大变化,“雄安新区成立后,环保力度明显加强。现在水质清澈见底,湖里能够开始养鱼了,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白洋淀享有“华北之肾”的美誉,涵盖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是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更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水体。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截至2021年底,白洋淀淀区面积恢复至360平方公里,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这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

  白洋淀的巨变是“美丽雄安”建设的缩影。据悉,目前雄安新区正着力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千年秀林”工程是“美丽雄安”建设的重要承载。2017年11月,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到2022年3月,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5.4万亩、23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按照规划,到2035年,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让居民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

  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在雄安新区容城县拒马河南侧的银滩公园,几十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雄安建设者们挽起袖子,扛起铁锹,培土围堰、提水浇灌,种下一棵棵生机勃勃的树苗。“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雄安多添一抹绿色。”中铁建设雄安分公司李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随着“千年秀林”工程的快速推进,雄安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雄安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3,较2017年改善27.73%,PM2.5浓度较2017年改善36.92%;2021年优良天数240天,较2017年增加6天。

  “以往一到春天就起沙尘暴,风一起漫天黄沙,呼吸都困难。家里老人有哮喘,空气净化器开到最大也老是犯病。”赵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5年毕业后她就来到雄县医院成为一名护士,近年来空气环境的改善令她倍感高兴。

  “美丽雄安”的建设不但使雄安更加宜居,也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如今环境好了,鸟多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大了。”为了全力营造安全、良好的野生鸟类栖息环境,自然资源局对新增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统计,同时加大爱鸟护鸟宣传力度,设立热心公益、护鸟卫士和爱鸟护鸟形象大使,广大群众保护鸟类的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