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
打造世界一流
综合性化工企业
● 本报记者 刘丽靓

  ● 本报记者 刘丽靓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宁高宁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中化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司重组的各项要求,通过推进整合融合,优化战略布局,有效促进“1+1>2”的协同效应发挥。同时,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绿色转型,聚焦以种业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战略主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并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深化整合协同 优化战略布局

  2021年5月,由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由此诞生。一系列的改革调整,令中国中化焕发新生机。“成立元年,中国中化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研发创新等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两化重组前增幅均超过30%,在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一步。”宁高宁说。重组落地后,如何发挥协同效应颇为关键。在宁高宁看来,深化整合协同,优化战略布局,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中化成立后,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有效促进‘1+1>2’的协同效应发挥。”宁高宁表示,目前,公司从产业和技术逻辑出发,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潜力,研究提出重点打造的十条优势产业链和五条潜力产业链,以及重点发展国内四大化工产业园区和若干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基地;在农业领域,中国中化所属的世界第一大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集团,得益于其在全球实施的跨业务单元协同举措,整体营业收入已连续两年位于行业全球第一,为全球种植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创新驱动发展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加强整合协同的同时,推动创新驱动已成为中国中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使命和担当。”宁高宁表示,中国中化成立以来,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突破,研发产出效率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共208.8亿元。目前,中国中化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7万项,发明专利占比80%,在中央企业中综合排名第二。

  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宁高宁表示,中国中化肩负着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主力军使命,成立了种业战略发展领导小组,实施“种业繁荣计划”,组建“种业共创平台”,建设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杨凌育种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加强种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收增效。此外,公司还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模式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并用数字化为中国农业赋能,对破解农村“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作出开创性探索。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国中化成立后,以“科学至上”为引领,进一步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补短板步伐,按照技术路线和产业逻辑,强化一体化协同和国内外联动,重点构建优势产业链和潜力产业链,发展高端化、差异化、特种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助力保障相关产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

  推动绿色转型 践行低碳发展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宁高宁表示,推动绿色转型,践行低碳发展,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力和方向。

  “虽然减排任务重了,但发展的新机会更多了。”宁高宁说,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主力,全社会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与企业创新密不可分。当前,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和趋势,化工产业正在向“本质安全”“绿色化工”深刻转型。中国中化将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大考中的排头兵和践行者。公司将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农业,推动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工艺优化、科技创新,实现源头减碳、工艺降碳、末端用碳,推动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行业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