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1版:金牛基金周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固收+”
想说爱你不容易
余喆

  近期被基金公司视作发力重点的“固收+”基金正陷入尴尬境地。这类产品的存在价值已受到怀疑。

  进入2022年,股票市场持续震荡,叠加可转债市场高位回调,“固收+”基金出现集体回撤,超八成“固收+”基金今年以来收益为负。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今年以来共120只“固收+”基金跌幅超过5%,甚至还有跌幅超过10%的产品出现。

  近一年来,“固收+”基金以攻守兼备为卖点,规模迅速扩张。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主要包括偏债混合基金和二级债基的“固收+”基金数量达到1074只,总规模约1.95万亿元。作为基金公司与银行理财机构拼抢稳健收益投资者的主打产品,“固收+”基金在2021年凭借一定比例的权益投资和“打新”收益,确实获得了较好的整体业绩。

  但盈亏同源,“固收+”基金在获取股票或可转债等权益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今年以来股市和可转债市场的调整,对大部分“固收+”基金的业绩形成拖累。例如,今年以来跌幅近10%的一只“固收+”基金,2021年的收益率达11.75%,过去三年的累计收益率更高达66.29%。去年四季报显示,该基金的股票仓位达17.06%,还有逾80%的仓位都配置在可转债上,如近期跌幅较大的旗滨转债仓位占比达近9%。

  “固收+”基金今年以来的整体回撤,让不少“踩雷”的投资者十分意外。有基民表示,以为买的是债基,结果跌起来比有些股基还快。有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在宣传“固收+”基金时,过分强调其收益率更高,忽略了提示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容易让投资者形成“下可保底,上可获得更高收益”的印象,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

  此外,“固收+”基金实际上对基金经理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目前,部分“固收+”基金由债券基金经理“一肩挑”,因为能力圈的问题,有些债券基金经理并不能很好驾驭权益部分的投资。另一部分的“固收+”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管理,一名负责权益投资,另一名负责债券投资,这又存在管理协调的问题。同时,有些“固收+”基金过分追求高收益,在投资中不注意安全垫的积累,股票或可转债的投资过于集中,对回撤的控制缺乏规划。这些都是造成“固收+”基金业绩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笔者认为,一方面,基金公司应在销售环节加强对“固收+”基金的风险提示,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防止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误入”;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基金合同中加强对“固收+”基金的投资约束,如设置投资集中度、最大回撤等方面的指标,确保此类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高收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