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资管时代·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工桌搬到了大集上

  (上接A01版)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环境、工作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外卖等新业态的出现,对制造业就业人员产生了分流作用。”周博文表示。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就业选择。中智咨询发布的《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90%的企业表示,造成蓝领用工荒的原因是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近五成企业表示,用工需求大幅增长、一线蓝领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较差是造成蓝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现在愿意下车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刘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比如前年我介绍侄子一起去东莞打工,还没过试用期他就跑去送外卖了。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年轻人不习惯车间这种两班倒的枯燥工作,喜欢送外卖这种自由一点的职业,而且赚得一点儿不比下车间少。”

  同时,招工难的压力不光来自于供给,还来自于需求;不光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相对于普通工人,技术工人更紧缺,招聘难度也更大。”厦门建霖家居董秘许士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2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行业,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一直较高。与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本期排行反映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智能制造”领域缺工程度加大。

  随着国内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技术人才“招工难”成为一大掣肘。

  谢娟萍是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过完年刚回来,她就因为“招工难”愁坏了。“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今年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创历史新高。比如,智能控制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工程师、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等岗位去年需求是160多人,今年直接翻了一番。”

  谢娟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工程机械行业数字化人才十分紧缺,目前更多的是从汽车等其他行业转型而来。汽车是大批量模式,但工程机械是小批量、多样性模式,技术要求更柔性化。“我们需要适合工程机械行业特色的中高端数字化人才,这种对口的人才更缺。”

  合力打造人才培训体系

  面对“招工难”,企业为了抢人、留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提高待遇。

  “我在东莞那边一个月到手5000元至8000元,在蓝思科技这边算上加班工资和各种津贴也能拿这么多,离家还近。”刘亮坦言,自己愿意留在湖南本地打工的根本原因还是待遇提高了。“而且,在蓝思科技住宿免费,宿舍配空调,提供洗衣房,一个月还有390元的伙食补贴。”

  随着“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压力。以蓝思科技为例,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20.07亿元至23.99亿元,同比下降51%至59%,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2021年9月1日起,公司提高了基层员工的薪资标准,人力成本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招工难”是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只有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一难题。

  “未来,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人力成本还会继续上升,‘人海战术’的生产模式注定没有出路。企业一方面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智能化转型,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同时,与“招工难”并存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在2021年12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要加快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接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突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眼下,技能人才的培养正在引起重视。

  2021年12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明确,职业本科将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同时,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具有价值等同的证书效用,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同时,上市公司正加快与职业学校对接,打造人才培训体系。许士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高技术人才,我们除了提高薪酬待遇,还建立了围绕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职业高校引进大专生、高职生开展系统培训,推动内部技能人才等级考核认证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