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宽信用预期升温 信贷投放将加力
● 本报记者 张勤峰

  ● 本报记者 张勤峰

  

  央行等六部门近日召开的“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力做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联系央行日前召开的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分析人士认为,新一轮宽信用信号释放,信贷投放加力在即,加大对科创、制造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会成为一个鲜明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宽货币局面将得到巩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降准可期。

  宽信用信号释放

  央行日前召开的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引起了金融圈广泛关注。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分析人士表示,上述会议对保持货币信贷规模的合理增长,发挥货币信贷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明确要求。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释放了强烈的宽信用信号。

  “下一阶段,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信贷总量增长,已箭在弦上。”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说。

  事实上,7月降准后,市场人士关于宽信用的讨论就开始发酵。在近期公布的7月经济金融数据不及预期的背景下,随着稳增长要求加码,以及宏观政策强调在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做好平衡,宽信用作为稳增长的手段之一再度被提上日程。

  结构性特征将凸显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的央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召开时间提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做好信贷政策跨周期调节的需要。跨周期调节突出前瞻性、有效性,提前研究部署顺理成章。

  跨周期调节思路下,研究人士认为,新一轮宽信用或有别于以往。在中信证券固收研究团队看来,跨周期调节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眼光更长远,政策更灵活。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表示,当前政策设计更具中长期视角,尤其是今明两年的政策衔接需平稳,以防止出现政策“一松一紧”的情况。与“强干预,下猛药”相比,跨周期调节更突出“早介入,重调理”,不搞“大水漫灌”。

  系统性信用扩张也面临着防风险的约束。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投+地产模式”理应淡出,对这两大领域的监管政策放松不应抱有太大幻想。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认为,新一轮宽信用将呈结构性特征。

  “要坚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