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车新势力驶入产能过剩怪圈
摆脱“烧钱”模式成突围关键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金一丹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金一丹

  

  人去楼空、杂草丛生……这是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在拜腾汽车南京总部调研时看到的景象。这家估值一度超过40亿美元,并有富士康、宁德时代、一汽等加持的造车新势力,在“烧光”84亿元人民币仍造不出一辆车后选择停产,近日更因被债主申请破产清算而处于风口浪尖。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造车新势力在异军突起的同时,却陷入重复建设的泥潭。专家指出,在汽车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造车新势力能否摆脱“烧钱”模式而着眼于打造先进产能,成为杀出重围的关键。

  “跑马圈地”走上老路

  “我们2019年5月开始向拜腾所属的知行公司供货,结果当年10月他们就开始拖欠货款,后来干脆不付款了,一共欠我们250多万元。去年我们起诉并胜诉,但一直执行不了。”苏州仁义机械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仁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只好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仁义公司只是知行公司众多债主中的一个。民事裁定书显示,知行公司拖欠供应商、建筑商的款项达数千万元。法院认为,知行公司身陷困境是“暂时现象”,并以不符合受理破产条件为由驳回了仁义公司的请求。面对已停摆整整一年的拜腾汽车,孙仁军只能叹气:“不知道它还能不能起死回生。”

  拜腾汽车面临的困境是众多造车新势力发展状况的缩影。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遍地开花、跑马圈地,掀起一轮产能扩张热潮。据统计,在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狂飙突进的2015年至2017年,彼时的规划产能高达每年2000万辆。但除了几家头部企业,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却没有走到量产这一步,销售更是惨不忍睹。其中,博郡、知豆、时空、领途等多家造车新势力2020年销量为0。

  在此背景下,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出来。

  以造车新势力重镇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发改委此前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显示,2020年江苏省汽车产能利用率仅为33.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其中,造车新势力成为“重灾区”:2016年以来新建的前途、敏安、枫盛建成后产能利用率均低于5%;大乘汽车金坛分公司更是连续两年汽车产能利用率低于2%。

  江苏并不是孤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能问题分析》指出,我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至2020年的48.45%,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分析人士表示,除传统车企按部就班增加产能外,造车新势力兴建的新产能陆续投产也是汽车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产能利用率低导致造车新势力普遍亏损。长安汽车副总裁杨大勇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产能利用率不足是影响企业利润重要因素之一。新建产能很简单,但利用率不足对企业影响非常大。”

  目前,依靠融资苦苦支撑的造车新势力正经历“生死时速”:蔚来、理想、小鹏“三剑客”已实现量产并上市融资,进入正向循环;赛麟、博郡、长江、前途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却接连陷入停产、欠薪、破产等困境。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造车新势力倒闭潮不会太远了。”

  第二批新势力汹涌而至

  第一批造车新势力还在泥潭里挣扎,第二批已汹涌而至。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高达7.3万家,同比增长183.4%。百度、富士康、滴滴、小米、360等巨头先后宣布进军整车制造领域。

  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前赴后继冲入造车领域?

  华东某车企相关负责人王博(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快,空间大;(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