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0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 郁东敏

  

  

  

  

  

  

  

  

  

  

  

  

  

  

  

  

  

  

  

  

  

  

  

  

  

  

  

  

  

  

  ● 郁东敏

  

  红,是新鲜血液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象征着革命。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用意志和勇气谱写人类史诗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非凡奋斗的光辉历程中,金融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起,就领导人民群众坚持在艰苦卓绝的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自力更生不断前进,在惊涛骇浪的生死较量中奋勇开拓红色金融事业。红色金融在战火硝烟里诞生,在艰难起步中奠定基石,支撑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支撑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生存、发展、壮大,在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发挥了支持革命战争、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创造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一步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

  红色金融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是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中国红色金融史》以“红色记忆”为主线,发掘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政治、打造红色印象、奉献红色公益、赤心奉献祖国。

  本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那些金融事业伟大历程中的艰难探索与热血悲壮、自力更生与独立自主。在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中国红色金融事业在艰难中探索前进,在逆境中开拓创新,在炮火中发展壮大,在希望中走向统一。党对金融工作的正确领导,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奠定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济基础。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本书中许许多多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用铁的意志和钢的信念,用视死如归和大义凛然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勇气和智慧,前赴后继、上下求索、锐意进取、英勇奋斗,彰显了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者威武不屈的崇高品格,谱写了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篇章,也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信仰信念的执着追求,为新中国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仁人志士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黑夜中的探索,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汲取红色金融事业智慧力量

  百年峥嵘岁月,百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昂首阔步,担当重任。金融业作为经济核心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党在各个时期又如何引领金融事业不断推进?《中国红色金融史》带领读者重温这段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历史,从头了解红色金融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红色金融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金融战线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金融事业与祖国、与人民共成长的历程,汲取红色金融事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中的智慧力量,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金融事业,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定好向、开好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牢记中国革命建设形成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继承红色金融文化的为民情怀、爱国主义热忱、艰苦奋斗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为党的金融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向前。

  《中国红色金融史》的出版,能够引发更多人的红色记忆和共鸣,让更多的人铭记和传承红色记忆中的不朽精神和灵魂,让那些红色金融足迹成为当代人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