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3版:财富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注重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寻找长期可持续性行业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总部一体化投研总监 曾鹏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总部一体化投研总监 曾鹏

  

  2021年初,市场上演了一波“春季攻势”,春节后又迎来回调,市场持续震荡。在市场的频繁变动中,市场投资热点也在不断转向,先是受益于经济复苏的低估值、顺周期个股崛起,后是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旅游等板块迎来回潮,近期中小市值又开始备受关注。对于近期市场表现,笔者认为,经过市场的大幅调整,估值风险已经释放,企业盈利修复将支撑二季度市场企稳,可关注结构性投资机会,但要防止出现盈利估值双杀的阶段。

  把握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

  春节后A股市场经历回调,从估值方面来看,目前整体估值水平不是很高,A股整体估值水平并不是衡量市场是否调整到位的核心指标,关键在于微观结构是否好转。在笔者看来,春节后调整的主因在于微观结构的恶化。比如,排名前5%个股的成交额集中度在2021年2月达到历史极值49.7%,市场拥挤度很高,截至目前,该指标回落至40.9%,回落至阈值之下。另外,选取股价在历史95%分位以上市值占比来衡量当前市场微观结构特征,该指标在2020年12月末达到7.3%的高位,远超历史5%的阈值,随后冲高回落,4月7日已下滑至5.6%,但仍位于阈值之上。整体来看,微观结构已经出现一定缓和,相关指标也已经降低至阈值附近。短期市场下跌空间不大,但需要时间消化。

  当前宏观面与货币政策环境处于经济基本面向上,但宏观流动性向下的局面。这意味着企业盈利正在逐渐修复,但估值会受到一定压制,体现在市场的特征就是震荡市场。当市场向上的时候,由于流动性收紧估值抑制,市场上行空间有限;当市场下跌到一定程度,企业盈利的支撑又会形成底部。因此,经过一季度市场的大幅调整,估值风险已经释放,企业盈利的修复将支撑二季度市场企稳。笔者认为,对于二季度市场不必过于悲观,或可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关注板块长期可持续投资机会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非常重要。当下中国企业价值创造更多集中于科技、消费、医药和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和板块的投资机会将是长期、可持续的。包括互联网数字经济在内的科技行业提升了中国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驱动了居民消费升级和迁移。人口老龄化和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驱动了医药生物、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兴需求。同时,中国具备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加速向价值链上游迁移,走向广阔的海外市场。因此,这些行业或是持续性的投资机会,这也是我们的投资逻辑。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市场在经历了两年上涨后,自身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和验证,但方向是不会变的。笔者认为,内需逻辑驱动的消费、人口老龄化驱动的医药,以数字经济和自主创新为代表的泛科技行业,具备较好成长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以及景气度处于高点的国防军工行业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是值得机构投资者长期配置和持有的方向。

  港股或成为新经济投资主战场

  年初以来,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不少港股龙头个股仍然取得了正收益,并且跑赢A股大盘。笔者认为,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因为估值比A股低,也不完全是因为中概股回归,资金南下也是港股众多驱动变量中的一个。

  港股市场投资机会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需要将港股市场划分为港股通市场和非港股通市场。在港股通市场中,需要重点关注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实际生产经营主体在内地的优质内地企业。首先,港股市场正在成为承接内地过去十余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上市的摇篮,这些企业是当前最具活力的一批企业,分布于新零售、互联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云计算等新兴行业。港股市场成为一级市场优质新经济企业的重要上市地,目前中国六大互联网企业即将悉数登陆港股上市,港股市场今年无疑是IPO大年。港股将成为未来中国新经济投资的主战场。其次,港股市场整体将迎来南下资金和境外资本的流入,当前新设立的公募基金普遍可以最高50%的比例投资于港股,截至2020年底,全市场有接近1095只公募基金可以投资港股,总资产规模接近2万亿元。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先走出疫情、去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香港作为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外资流入港股的趋势也因此不会改变。第三,港股由于是港币定价,港币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因此投资于港股也有助于分散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风险。综上,我们认为港股通的投资机会将是长期、可持续的。具体到板块方面,笔者看好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板块,包括互联网、云计算、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半导体这些行业,他们都是值得关注的行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