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04月1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发布
白酒行业收入利润目标增速大幅上修
● 本报记者 潘宇静

  4月9日,在以“携手·开局”为题的2021中国国际酒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相较半年前的征求意见稿,此次发布的《意见》对于酒类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有较大提升。其中,白酒行业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0.2%、利润年均递增11.2%。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中国酒业协会利用半年左右时间做了大量调研,对未来中国经济大环境更有信心。百姓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旺盛,酒业的增势强而有力。

  ● 本报记者 潘宇静

  白酒产业年均利润递增11.2%

  《意见》显示,在产业经济目标上,预计2025年,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669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23.9%,年均递增4.4%;销售收入达到1418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69.8%,年均递增11.2%;实现利润334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86.4%,年均递增13.3%。

  其中,白酒行业产量80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8.0%,年均递增1.6%;销售收入达到95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62.8%,年均递增10.2%;实现利润27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70.3%,年均递增11.2%。

  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上述板块的目标描述则是:白酒销售收入8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5.6%,年均递增6.3%;实现利润2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7.0%,年均递增6.5%。

  宋书玉介绍,白酒行业要紧紧围绕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发展的核心目标,持续深化白酒优势产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支撑高品质白酒的成果转化,助推白酒传统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提升与创新;促进优势名酒产区和美酒特色产区发展,大幅提升名优酒比例,从目前的30万千升提高到65万千升,占比从4%提升至8.1%;以标准建设全面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老酒市场交易走上一条依法规范、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之道,助力陈年白酒市场超过千亿目标。

  此外,《意见》显示,“十三五”末(2020年),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887家,相比“十二五”末减少802家。盈利水平主要来自白酒行业(利润1585.4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117.3%;其他的酒类行业均为下降,啤酒下降6.1%,黄酒下降9.8%,其他酒下降10.0%,发酵酒精下降61.1%,葡萄酒下降幅度最大,为95%。

  在市场建设上,《意见》指定的目标是:实施“酒类大商1510培育计划”,培育千亿级酒类大商至少一家,百亿级大商5家,50亿级大商10家。

  全面迈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酒业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是品牌力的价值彰显。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逐渐渗透进酒企。《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借助5G技术、物联网新技术深化智慧工厂建设,构建产区、酒庄、标准等为一体的中国酒类品质与价值表达体系,打造国家、行业、企业联动人才建设体系,探索并丰富创新白酒文化传播新途径。

  《意见》显示,在科技创新上,充分发挥产业力量、产学研协结合模式的优势,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合作共建的分享体系,培育和建设“传统制造业(白酒、黄酒、露酒)先进创新中心”。

  在生态保护上,构建酒类产业生态酿造体系,促使酒类产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将通过建设“零碳产区”“零碳工厂”为目标,推动酒业“碳中和”相关标准、规范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酒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零碳”理念和“零碳”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酒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的影响力。

  宋书玉表示,酒业将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增长潜力,紧紧抓住消费增长重点,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作用;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稳固产业基础,继续强力推进产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新”字当头,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导向,更着眼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纵观酒类产业,任何一次转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酒类产业来说,只有真正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酒类产业才能实现产业常青,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宋书玉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