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格菘是如何炼成的?
——广发基金探访录
□本报记者 丁坚铭 彭勇 万宇

  □本报记者 丁坚铭 彭勇 万宇  

  

  刘格菘是谁?2019年公募基金的王者!他管理三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0%,包揽3800多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前三名,可谓一战成名。刘格菘是如何诞生的?他是偶然现象,还是在成熟土壤中的必然萌发?下一个“刘格菘”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赴广发基金一探究竟。

  广发基金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琶洲,这里是广州新崛起的商务中心。位于33层的广发基金会客厅,一张木雕版的巨幅世界地图横亘于墙,放眼北望,珠江如练奔流入海。

  以高质量研究为基石

  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业绩是投资能力直接体现。

  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广发基金旗下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近七成收益率超过40%,18只基金收益率超过60%,4只基金收益率超过80%;近两年,公司旗下3只基金收益率超过200%,这一数量在所有基金管理人中居首。若将时间再拉长一些,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和傅友兴管理的广发稳健增长更是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超过1200%收益率,成为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十倍基”。

  打造长期业绩的“护城河”,研究是这条“护城河”的根基。“这几年我们做到了两点:一是以价值投资为本,赚企业价值成长的钱,为持有人创造价值;二是坚持研究主导投资,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投资业绩。”广发基金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孙迪说。

  在长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广发基金研究发展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重点公司深度报告、重点公司高频月度跟踪和研究员模拟组合等。“投研团队周末加班开会研究产业和公司是常态,大家畅所欲言,我们只拿数据、事实和逻辑说话。”孙迪说。

  研究投资紧密结合

  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投资业绩?郑澄然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今年刚上岗的基金经理,他参与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经超过120%。

  现在的广发基金,既有像刘格菘、傅友兴等这样的“江湖老手”,也有像郑澄然、段涛这样的“新锐选手”。据统计,广发基金约有70%的基金经理成长于研究发展部,目前广发基金投研一致(即研究团队推荐、投资团队买入)的股票更是达到80%。

  这与广发基金打造的“联席组长”制、“投研导师”制等密不可分,一系列制度安排,让投资和研究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投研导师”制,更是对研究员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广发基金的投研团队中,每位投资经验超过三年的资深基金经理带1至2个研究员,半年轮一次;一开始,是背景相近的基金经理担任研究员的师傅,半年后会轮换到具有不同行业研究背景的基金经理担任导师。轮换两三年后,既能拓展研究员的视野,让他们对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基金经理的关注重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有效地促进了研究成果更好向投资转化。

  比如,在今年一季度,广发基金投研团队就发掘出一只冷门的公用事业牛股,实现了较好的超额收益,原因就在于研究员不仅熟悉企业基本面,也对于资本市场的定价有充分了解,敢于在冷门领域、股价处于低点时积极向基金经理推荐。投研一体化让研究员的意识更贴近实战,也让基金经理能及时采信,两者缺一不可。

  搭建科学投资体系

  为了能够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持续取得良好的投资业绩,广发基金于2018年年底把主动权益投资团队分为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策略投资三个部门。(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