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局“十四五” “牛”年再出发
□本报记者 郭梦迪 牛仲逸

  中泰证券戴志锋:

  金融反哺实体经济需要制度建设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表示,对于高端制造业、新兴行业和处在转型期的行业而言,未来将更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如何对这些高风险、高成长行业进行定价,需要交给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戴志锋表示,资本市场定价合理,对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一定具有促进作用。

  戴志锋强调,通过观察资本市场发展,如果给予过高估值,会存在泡沫化的负面作用。想要形成金融对实体经济真正支持,就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包括退市制度、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以及披露制度建设。

  华创证券董广阳:

  “柴米油盐酱醋茶”存量变革中存在很大机会

  华创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董广阳表示,白酒行业近几年能获得如此高估值并不是因为高增长,而是因为增长速度更加稳健,也就是用增长速度放慢换来更加稳健,使未来的确定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高端白酒也有一定的调节腾挪空间,量和价能够实现平衡性增长,整个行业的空间就能稳定。

  董广阳表示,中国消费进入了自主创新时代。消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野蛮生长,到了后面进入一个跟随、模仿、学习的时代,2000年左右中国消费品市场还不懂营销、渠道等,现在中国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改变了,中国企业都是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创新,中国公司已经有越来越精准化的投放能力和精准化的数字管理系统,每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国自己的品牌在快速崛起,将来我们自主创新的市值空间、机会还有很大。

  兴业证券张忆东:

  顺周期行情棋至中局

  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忆东表示,顺周期行情目前已棋至中局,有望延续至明年上半年。目前顺周期行情还未充分反映海外复苏因素。欧美的补库存周期比我们晚了半年,所以跟海外复苏相关,无论是铜、铝,包括汽车、精细化工以及家电等链条的行情仍将继续。

  对于明年市场流动性,张忆东表示,大概率会比今年紧,但过程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在这个背景下,明年A股主要是靠业绩驱动,而不是估值驱动。

  广发证券张岚:

  网络安全等板块存较大机会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岚表示,在中国互联网IT企业前期的野蛮生长阶段,由于管理层在制定规则方面缺乏经验,一部分企业借着创新旗号做了非常规的工作。这种行为对社会有利的方面是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生活的便利性,但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显然有利于这个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事实上,消费升级过程就是用户个人体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不免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有些地方和国家已经对人脸识别等技术制定相关规则,这非常重要,否则每个人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虽然获得了便利性,但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因此,未来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领域存在较大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武超则:

  A股市场“一九效应”开始出现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行政负责人武超则表示,对科技行业而言,供给侧和需求端未来都将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是供给侧产业链的变化,过去十年全球TMT行业的产业分工非常明确,过去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性价比,可以看到比较极致的专业化分工时点,接下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可能会变得更重要。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我认为未来中国企业的中长期机会很多,我们在资本市场真正需要做的是筛选出真正有技术、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资本市场能够对其起到助力作用,最终可能还是会持续分化”。武超则表示,现在A股市场“一九效应”开始出现,头部效应的百分之十和其余百分之九十的估值差持续拉大,而不是缩小。对于资本而言,需要做的是把钱投给这个赛道中最好的企业。

  长江证券徐春:

  未来可选消费相比必选消费略胜一筹

  长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徐春表示,从全球优秀消费股的生命周期来看,消费的优势来自于行业走出竞争格局后头部企业的长期价值。近些年,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外资持续流入,国内投资者在关注盈利增长的同时也开始给予盈利稳定性以一定溢价,投资与研究都倾向于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判断。消费股中的优质标的在今年疫情影响下,虽然短期受到了冲击,但长期价值的损耗相对较小。

  展望未来,徐春指出,伴随着海外疫情缓和,居民生活逐渐回归常态,可选消费相对必选消费的优势在后续一段时间将更为突出。如果从中长期角度思考,无论可选还是必选消费,竞争格局好的细分赛道都值得关注。尤其是近些年消费升级、商业模式不断更迭的大环境下,能坚守住竞争优势的优质龙头均拥有较好的长期价值。 

  天风证券赵晓光:

  军工产业转化为制造业“补短板”提供基础

  天风证券副总裁、执行委员会委员、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表示,军工产业特别是航天航空产业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由于中国军工产业特别是航天航空产业是空白的,所以要求高效率做出的东西满足产业化、补足我们在材料和设备方面的短板,而没有一个中间的过程。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个最大变化是中国的航天航空产业开始整体成熟,为整个科研优质项目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和试验田。

  现在越来越多的航天航空优质技术开始转入民用。军工产业为科研转化构建了非常好的过渡桥梁,对于未来整个“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而言,“补短板”最大可能性来自于内生性,军工产业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12月2日,由中国证券报主办的“2020中国证券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中国证券业金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七家金牛研究团队负责人举行了圆桌论坛,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A股市场走势以及投资机会,进行了一场尖峰对话。

  □本报记者 郭梦迪 牛仲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