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第三届海外基金金牛奖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资经理奖

  三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股票多头策略)

  丁晓方,资深海外华人基金经理。曾就职于全球三家顶级投资公司共有超过二十五年投资亚太市场的经验。在方瀛成立之前,丁晓方是美国资本集团的中国投研分析主管,主要研究和投资于中国互联网及软件行业、大型综合控股公司、消费品公司以及亚洲石油、天然气、炼化和石化行业。在加入资本集团之前,于1998年至2002年间在香港怡富资产管理公司(后被摩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担任四年大中华区基金经理一职。

  三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固定收益)

  钟富荣Will Chung,中国光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固定收益主管、基金经理。主要负责公司超过十亿美元的固定收益业务,其中包括对冲基金、多头基金及公募、私募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定制投资。

  作为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他有2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尤其是在战略性资产配置以及债券投资领域。他所管理的光大安心债券基金自2012年成立以来回报出色。

  三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固定收益)

  Girish Kumarguru,中国光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光大安心债券基金经理。Kumarguru在横跨投资、投资组合管理、自营交易、信用评级及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近20年经验。加入光大控股之前,他曾在荷兰银行(ABN Amro)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担任主要策略组的交易员,并于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担任可换股债券分析师。在此之前,他是CRISIL(S&P附属公司)资深信贷分析师和荷兰银行(ABN Amro)的对冲基金信用分析师。

  一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股票多空策略)

  黄倩,NTF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Argo Fund基金经理,拥有十二年股票投资和研究经验,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擅长“自下而上”选股和“自上而下”择时相结合的投资风格。2007年10月加入深圳新同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深圳市新同方研究员、研究总监,2012年任深圳新同方基金经理,参与管理新同方动力基金。2016年参与创立NTF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成立Argo Fund。

  一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股票多空策略)

  柏杨,2015年10月加入大成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历任投资研究部投委会委员、投资经理、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自2018年11月起兼任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

  目前管理多只境外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投资组合,包括社保基金及保险、银行类机构客户委托管理组合。从事投资相关工作12年,曾担任香港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摩根士丹利(香港)研究部亚洲与新兴市场策略师。

  一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债券策略)

  吴向军,国泰基金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国泰全球首席投资官兼基金经理,主要负责境外和跨境资管业务,从事投资相关工作超过15年。2011年5月起加盟国泰基金,管理国泰全球高收益债基金、国泰纳斯达克QDII基金、国泰中企境外高收益债基金、国泰美国房地产开发股票基金等产品,2018年其管理的QDII基金位居收益榜前10名。之前在Avera Global Partners、Guggenheim Partners等对冲基金担任研究员、投资经理,有多年美股投资经验。

  一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多策略)

  杨杰,拔萃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 (Hong Kong)。杨杰拥有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曾在美国对冲基金Paloma、高盛资产管理(美国纽约)、法国巴黎银行的投资管理公司(香港)、瑞士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香港)及德意志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香港)任职。其对股票、债券组合及多资产配置和对冲基金组合的产品设计和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对全球金融市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长期一线操作的经验。

  一年期海外金牛私募投资经理

  (多策略)

  林暾,金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CEO,弘毅投资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林暾于2013年加入弘毅投资,曾分别任职于中金公司、亚洲开发银行(马尼拉)、英国剑桥大学、世界银行(华盛顿)、联合国大学(芬兰)、美国乳业联合会(华盛顿)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总行,拥有十数年的投资管理、市场分析与政策研究工作经验。

  此外,林暾亦在国内外出版发表关于环境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论文与专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