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公司新闻·科创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林海预计
全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本报记者 董添

  □本报记者 董添 

  

  12月24日晚,德林海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开启注册流程。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至2.95亿元,同比增长30.55%至42.11%。德林海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此前已获通过。

  经营情况良好

  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限为1487万股,且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5947万股。公司拟募集资金4.5亿元。其中,2.6亿元用于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建设项目,蓝藻处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为9024.9万元,并补充流动资金1亿元。

  上市标准选择方面,2018年度公司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2.08亿元,高于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7853.31万元。公司本次发行上市申请适用《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第(一)项的规定,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公司在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中披露了2019年全年业绩预告。公司表示,经营情况良好,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望继续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至2.95亿元,同比增长30.55%至42.11%;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业务与运行维护业务规模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净利润相应有所增长。

  德林海成立于2009年12月。公司成立以来,深度参与“三大湖”、洱海等湖库蓝藻的治理。太湖水域方面,主要实施了11座藻水分离站、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套水动力控藻器、多艘加压控藻船、建成1座深井控藻平台,有效处置蓝藻水华灾害;巢湖水域方面,主要实施了4座藻水分离站、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套水动力控藻器、建成1座深井控藻平台,有效解决巢湖近岸蓝藻聚集和发臭;滇池水域方面,2座藻水分离站、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套水动力控藻器,有效预防滇池水质恶化,控制蓝藻暴发风险。

  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科技强企战略,全方位推进藻水生态、控藻技术装备、监测预警以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试验、试制能力,搭建领先的研发平台,加强与重点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合作,加快突破潜水打捞、藻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打通监控预警、蓝藻治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

  应收账款比例高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要存在技术升级迭代、应收账款回收、客户集中度较高、业绩季节性波动、毛利率可能下降、单个湖泊蓝藻治理业务收入波动等方面的风险。

  2016年底-2018年底以及2019年6月底,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4806.37万元、1.14亿元、1.29亿元和1.91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94%、95.95%、62.24%和177.48%;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0.95、1.52、1.77、0.7,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

  公司表示,主要客户是承担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重要湖库蓝藻治理重任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客户通常在上半年制定采购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项目计划,下半年根据装备集成交付过程验收、结算部分款项,导致下半年收入确认较为集中。根据合同约定,客户于专项决算审计后对合同尾款进行结算。因主要客户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需历经严格的验收、专项决算审计及资金审批流程,待相应专项资金到位后才能支付款项,导致公司跨年的应收账款较多。公司设立至今,未产生任何大额坏账损失,形成呆坏账的风险极小。

  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6.29%、92.35%、89.76%和86.22%。公司蓝藻治理业务主要集中于蓝藻水华灾情较为严重、治理任务较为迫切的湖库,如“老三湖”、洱海等。公司已在国内蓝藻灾情较为严重的大型湖库搭建起蓝藻治理平台,对单个客户并不构成依赖关系。

  公司所处蓝藻治理行业存在典型的季节性特征。2016年-2018年,公司下半年的营业收入占全年比例分别达到88.34%、83.73%及83.47%。公司表示,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下半年,而费用在各季度内较为均衡,使得公司一季度、半年度可能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较为明显。

  重视技术研发

  公司所处的蓝藻治理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蓝藻治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客户对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性能、应用领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蓝藻治理企业不断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秉承“问题导向+技术驱动”理念,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原创性专有、专利技术,基于自主、原创的核心技术开发的各类技术装备具有技术先进性,技术附加值高。公司实质上形成集技术研发、解决方案、系统设计、整装成套、运行维护、监测预警于一体的运行模式,针对不同湖泊藻情、治理目标,提出解决方案,开发新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技术装备集成,以及投入运行后的技术支持。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6年-2018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2%、5.28%、5.26%,投入金额与相关领域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比较处于较高水平。公司表示,自设立以来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始终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并在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蓝藻囊团破壁、加压控藻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开发出多适应性、多样化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同时,公司坚持同步推行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有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筑起包括核心技术专利、关键技术专利以及防御专利在内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