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期货大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架起互惠共赢桥梁

  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说两家试点公司及两家合作社都是第一次参与新型粮食银行项目,但都对该项目的效果表达了肯定。

  据了解,“新型粮食银行”在试点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粮食银行”为核心的“交割仓库+粮食银行+合作社”的玉米生产、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实现了粮食仓储贸易企业与合作社的双赢。

  对试点公司来说,东北地区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之后,相关企业纷纷在东北建厂,市场粮源竞争加剧,通过开展“新型粮食银行”业务,可以提前锁定粮源,并利用期货、期权风险对冲工具管理经营风险,有助于扩大贸易量和生产规模,提升行业地位及影响力。

  对合作社来说,从“存粮在家”变为“存粮到库”,农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结算,既规避了粮食霉变和损耗的风险,保障了种粮收益,又能接触并了解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从而提高了在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

  以开鲁县试点为例,项目运行期间,恰逢年后3月至4月上旬。年前由于玉米价格较高,农民惜售心态较强;年后随着气温上升,玉米户外保存越来越难,面临霉变风险,农民开始急于出售粮食。而当时现货市场需求不振,导致玉米价格下跌。“当时农民越恐慌售粮,粮食价格越下跌;粮食价格越下跌,贸易商越不愿来收粮,眼看合作社的粮食就存不住了,幸好有这么个试点项目,解决了粮食收储的大问题,也让我们合作社幸运的熬过了年后粮食价格的低谷期。”欣旺达合作社负责人王冬感慨道,“相较于年后集中售粮,这个项目让我们多赚了27万。对合作的30家农户来说,相当于每一家多得了八千到九千块钱。”在讲到此次新型粮食银行试点项目带来的益处时,他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王冬还表示:“通过这次试点项目,我们合作社成员以及周边农户都对新型粮食银行有了全新的认识,新型粮食银行从粮食销售渠道、仓储保管以及售粮收益等方面,对合作社和农户都提供了保障。”

  开鲁库在合作社粮食运到仓库但未点价期间,为了保证能接受农民点价、最终收购这批粮食,公司购买了看涨期权来规避收购成本上升风险。合作社点价售粮后,公司平仓看涨期权,并在期货市场卖出玉米期货为库存保值。最终,公司在看涨期权上获益3万余元,玉米期货在5月顺利完成交割,成为开鲁库的首单交割。“本次试点不仅让公司找到了锁定粮源的好方式,而且经过这次交割,公司有效锻炼了库内业务人员,熟悉了交割流程,为今后更好服务周边产业客户参与交割奠定了基础。”卢斌说。

  记者还了解到,此次新型粮食银行试点项目的成功开展,与新型粮食银行的运行逻辑及各方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相较传统“粮食银行”,参与“新型粮食银行”业务的收储企业在为农民提供保底价、二次点价等价格保障的同时,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从而提高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实践证明,“新型粮食银行”服务体系顺应了当前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显现了极强的市场活力,在带动交割库业务拓展、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经营机制、服务模式、服务产品、服务业态四个方面的创新。

  首先,在经营机制上,“新型粮食银行”有机连结企业和合作社。企业通过与合作社签订仓储合同,架起了企业与合作社对接桥梁。同时,充分发挥交割仓库自身经营服务实力,极大地增强了订单的履约效力,促进了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

  其次,在服务模式上,“新型粮食银行”以“粮食收存”为运营重心,不断强化“粮源集并、粮食烘干、收储保管、风险管控、点价交易”等方面的复合型功能,为合作社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解决“农户保管难、损耗大、卖粮难”等问题的仓储物流平台。

  再次,在服务产品上,“新型粮食银行”创新发展的“代农储粮、粮权在农、代购保险、自由点价、让利合作社、快速结算”的仓储服务模式,使合作社凭“入库粮食”自由实现了“粮食安全储存、便捷交易、利润最大化”等,将粮食产业链条上端的增值效益让利到了合作社,进一步拓展了种植增收渠道。

  最后,在服务业态上,由简单粮食收储拓展延伸到销售服务。“新型粮食银行”从过去简单的粮食收存服务,拓展到粮食烘干服务、仓单保险服务、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和点价销售服务等全程化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综合服务多业态发展。

  此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促成了新型粮食银行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刘勇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多次组织大家参加期货公司和粮食贸易企业的定期培训,政府对金融工具十分认可,此次源发物流与沃土丰达合作社的合作也是由政府牵线达成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