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确改革发展目标 增强对优质企业吸引力

  (上接A01版)新三板创设存量股份挂牌并公开转让的准入机制,挂牌不设财务门槛和股权分散度要求,仅从规范性角度设置五条底线标准;建立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持续融资机制和自律管理的并购重组制度。通过持续信息披露和规范治理机制,提升挂牌企业融资获取能力。高度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有效促进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

  新三板累计挂牌公司超过13130家,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1%,高新技术企业占比65%。共有6300多家公司实施1万余次普通股发行,融资4830多亿元。并购重组累计1330余次,交易金额2000多亿元,七成以上为产业并购。近千家企业挂牌后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微型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常嵘: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摘牌数量逐年增多且不乏优质公司,反映出新三板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矛盾,突出表现是股权融资需求大、资金供给规模小,股份转让需求大、制度供给能力小等。

  发行方式单一、融资效率不高。新三板只有定向发行制度,每次发行新增股东不能超过35人,且缺少竞争性的发行机制和更高效的发行方式。

  市场流动性不足,估值定价能力弱。2018年新三板市场日均成交仅3.72亿元,成交股份占可交易股份比例仅6.53%,同比下降56%。708只股票在2018年期间最高收盘价跌破其每股净资产,88%的股票出现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

  投资者数量不足、结构单一。目前新三板合格投资者仅22.2万户,其中持股的合格投资者数量更少,仅有10.31万余户。机构投资者中,88%为一般企业法人和私募机构,公募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参与市场通道尚未畅通。

  精细化分层和差异化制度供给不足。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众多,在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但市场目前只有基础层和创新层两个层次,还不能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需要。

  挂牌公司由“多进少出”到“多出少进”,意味着新三板市场正处于由高速度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总体来看,新三板市场制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和投资者需求,但这不应成为新三板发展“绊脚石”,而是深化改革、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新起点。

  关键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目标

  中国证券报:新三板应该如何改革发展,以适应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冷云生:以服务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为使命的新三板,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行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中小微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份额不够高,技术研发投入风险大,获得资金较为困难。新三板专门为满足这类企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建设,是中小微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和股份转让的专业化平台,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三板的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贡献和作用有目共睹,地位和前景毋庸置疑。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新三板服务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出更高要求。新三板要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目标。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聚焦当前制约新三板服务实体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定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要坚持公开市场、场内市场、独立市场定位,强化市场基础功能,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场外市场既有功能补充,又有错位竞争,共同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加强新三板挂牌公司与资本市场其他板块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各层次市场的有机联通。

  常嵘:新三板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初期制度设计,已不能满足成长型企业对融资和交易效率的更高要求,需要调整制度规则,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要完善市场融资功能,改变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投资者退出难、“不愿投”,企业定价难、成本高、“不愿发”的困境。要在完善定向发行制度基础上,研究引入更加高效和更具竞争性的发行制度,丰富融资工具。要适度降低投资者适当性门槛,增加投资者数量、提高投资者质量、丰富投资机构类型,要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QFII/RQFII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新三板。要推进市场精细化分层和市场内联通,增加差异化制度供给,增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要扩大包容性和适应性,探索实施差异化表决权安排,满足挂牌企业对稳定控制权的需求。

  站在新起点的新三板,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唯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革除陈弊,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支持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作出新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