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公司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否殃及池鱼

  “泰合系”的自救行动还在继续,但已对泰合健康产生了冲击。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获悉,一方面,“泰合系”实控人王仁果长期失联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子公司人心浮动,部分员工选择了离职;另一方面,王仁果失联一事已经引起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的关注,作为“泰合系”核心资产之一的泰合健康的命运更是牵动各方的神经。城门失火,会否殃及池鱼?

  “事实上,目前泰合健康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前述投资人说,王仁果2015年入主后,一直忙于处理泰合健康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部分资产,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外界未见到明晰的战略。“王仁果将上市公司梳理、整合,还未来得及进行资本运作就要拱手于人,颇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味道。”

  财报显示,2015年-2017年,泰合健康期末总资产分别为9.26亿元、10.91亿元和13.26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分别为5.83亿元、6.66亿元和8.39亿元。

  这一结果更多是公司吃老本、资产重估后造成的景象,泰合健康实际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2015年-2017年,泰合健康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4.63亿元、5.75亿元和5.91亿元,对应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740.80万元、8249.74万元和1.72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052.58万元、5159.06万元和-3041.68万元。净利润之所以大幅增长,更多受资产处置收益等因素影响。

  此外,从泰合健康2017年披露的对外担保情况来看,上市公司与“泰合系”公司并无违规担保事项。同时,上市公司亦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

  “这或许得益于王仁果还未来得及彻底控制董事会。”四川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泰合健康控股股东中尚有国资成分,并且拥有董事席位。同时,泰合健康董事中不少为专业人士,深谙监管规则。

  2015年以来,泰合健康一直在吃老本,处置资产扮靓业绩,其主营业务的压力与日俱增。

  以2017年为例,贡献其大部分营收的为中西成药产品,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13.56%,营业成本同比则增长36.96%。这致使期内毛利率同比减少6.59%;而建筑钢结构期内营业收入、毛利率同比分别减少29.30%和6.28%。

  外界最为期待的是泰合健康的生物制药产品利卡汀——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靶向药物以及国家一类新药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泰合健康在其财务报告中将利卡汀列入生物制药核算。2014年-2017年,泰合健康生物制药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1252.62万元、1021.47万元、1068.26万元和736.09万元,下滑趋势明显。

  尽管如此,至2018年6月30日,泰合健康资产负债率仅23.12%,无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且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2.91亿元,暂无债务压力。

  如何确保上市公司的资产不受“泰合系”偿债行动的影响、如何尽早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仍是泰合健康投资者关心的话题。倘若泰合健康在王仁果入主三年之后又换新主,无疑又使这家命运多舛的上市公司的命运增添了变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