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27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易所“坐庄”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项目方的操盘路数,币圈最大的庄家则为交易所。由于交易所背后均为私人性质,在项目上币、交易数据真实性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去年9月4日文件发布后,众多数字货币交易所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将服务器搬到海外,交易所规模反而有增无减。

  某区块链项目方核心成员黄伟(化名)表示,交易所原本仅靠手续费来运营,但数量庞大的交易所让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手续费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肆意“收割”项目方与投资者的行为频频出现。

  市场上对交易所最大的诟病是审核不严,造成“空气币”大量涌现。“交易所如果稍加尽调的话,会发现许多空气币项目没有实际办公地址、公司代码及实体资质,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连投诉的地方都没有。”黄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出具了一份某海外交易所的上币申请表,该表要求项目方披露100多项信息。“像这样要求的交易所并不多,很多交易所主要关注的是收取上币费,至于项目真实性审核极其草率。”

  黄伟进一步指出,交易所甚至存在挪用用户数字资产的行为。“用户充值了1000个比特币,这些资产并没有真实趴在账上,而交易所为了周转不会让投资者轻易提币。”

  对于黄伟的说法,区块链从业者张铮(化名)感同身受。他称交易所一般出代币被盗的新闻其实另有玄机,“很多是监守自盗,交易所挪走用户的代币做其他事情。为了防止挤兑发生,交易所会称发生被盗暂停充提行为。”

  作为市场的重要服务中介,张铮表示,交易所处于行业食物链的顶端,原先主要是“收割”投资者,在行情下行期无增量投资者入场的情况下,项目方不可避免被“收割”。“食物链顶端的交易所目的就不纯,想的都是如何套利。”

  交易所的数据被指严重“掺水”。“很多交易所的交易量九成以上是自己刷的,这个行为可以误导很多投资者。如果你自己开一家交易所,用机器人把交易量刷到前50名,那就成为世界知名交易所了,都不用宣传了。”张铮称,某家头部交易所其实一个用户都没有,很多交易量是量化机器人操作的结果。

  “踩了这么多坑,总结出一句铁律就是哪个交易所都不能上。”张铮直言,区块链项目方希望监管介入,不管是考核收入还是智能合约的安全性。“但目前交易所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项目上一个交易所成本两三千万元,这笔钱最后还是算在投资者身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