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
政策要更紧密协调
□本报记者 赵白执南

  □本报记者 赵白执南 

  

  多位专家1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改革应走出宏观政策选择的逻辑陷阱,放眼长远,宏观政策与结构改革政策要更加紧密协调。

  减税仍有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认为,从财政角度看,全球都是在减税过程中,我国也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宽松到底是政府花钱,还是用减税方式让企业去花钱,取决于效率和速度。从目前我国动态变化特征来看,现在政府花钱效率很难说比企业高。另外,美国减税以后,法国和英国也在开始减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仍有减税空间。

  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以减税来帮助资金更好流入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加直接地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企业的再投资能力,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增长。更进一步,税改作为财税改革的重要一环,是长效机制改变,而非短期政策刺激,更有助于为中国经济释放改革红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上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偏紧的。7月政策效果尚未显现,未来在增值税、社保、公积金方面,特别是社保环节仍要降低企业的负担。

  政策要更紧密协调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不应当陷入“宽松还是减税”单边选择的逻辑陷阱当中,应当有整体思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目标是围绕稳就业,财政政策可以在就业稳定性、平等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现在我国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岗位问题,稳定性、平等性也面临一些问题。”刘尚希指出,缺乏稳定性表现在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今天招收一拨人,明天走了一大批,后天又得去招人,不停招人、不停培训,提高了企业成本。”他认为,财政政策可以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户的均等化,将城市中的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同城待遇等。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表示,中国目前还在转型过渡时期,市场机制还不是非常充分、完善,不能急功近利进行简单刺激而忽略了配套结构改革的政策,宏观政策与结构改革政策要更加紧密协调。

  沈建光表示,今年企业利润下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政策协调很重要,不是宏观政策的宽松就能解决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办法。比如国企、民企应当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应当一视同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