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完备现代金融体系亟须“补短板”
专家建议确立政策利率调控框架核心地位
□本报记者 彭扬

  □本报记者 彭扬  

  

  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建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中国金融的当务之急,亟须“补短板”。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构建现代、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要真正实现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需让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框架转变。

  金融体系转型迫在眉睫

  “构建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中国金融的当务之急,亟须‘补短板’。”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表示,现代金融体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要求中国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表示,我国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这种银行导向、政府主导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客观上来说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期间完成了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投资和经济高速增长的任务。但这样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合未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有三方面无法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2018·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一是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新需求;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清楚;三是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政府“三大攻坚战”之一。

  沈仁康称,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也必须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金融体系。站在当前时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势和不足都比较明显。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金融业规模处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服务实体经济不充分,国际竞争力有限,金融抑制程度较高。

  对于构建现代、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报告建议从七方面入手:一是真正实现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改造,三是围绕信义义务发展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四是建立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政策,五是金融监管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六是货币政策要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框架转变,七是完善现代金融的法律体系。

  发挥政策利率“锚”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报告中提出,金融体系要适应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货币政策要适应金融体系,既需科学制定,也需有效实施,以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至关重要。(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