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三季度业绩预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的集团:五十载铸就行业龙头
世界500强排名大幅上升

  今年,美的集团成立50周年,五十载砥砺前行,美的集团致力创造美好生活,每年为全球超过3亿用户、及各领域的重要客户与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令生活更舒适、更美好。五十载风雨兼程,美的集团已长成参天大树,近年来公司旗下核心业务白电及小家电均延续较好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家电行业首屈一指的巨擘。公司积极推进业务多元化,如今,美的集团正在成为拥有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物流)的科技集团,业务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323位,较去年大幅上升127位,连续3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近日,美的集团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437.36亿,增长15.02%,归母净利润129.37亿,增长19.66%,扣非归母净利润125亿,增长26.37%,每股收益1.97元。公司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创新产品开发,通过三大战略的有效实施,带动业绩稳定增长,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并领先践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的新机遇。

  半年盈利129亿 行业龙头成色不减

  2018年上半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美的集团坚持“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主轴,聚焦产品力提升,推动精益管理与全价值链卓越运营,把握行业消费升级趋势,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能力,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美的集团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15.0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9.6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5亿,增长26.37%;每股收益1.97元。

  自2013年上市以来,美的集团营收稳健,2013年-2017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8.8%,明显高于大家电行业平均营收增速,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又以1437亿元的营收位列家电行业营收榜首,领军中国家电行业。据了解,美的集团各主要产品品类均居行业领导地位,这一方面让公司能够提供全面且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在品牌效应、规模议价、用户需求挖掘及研发投入多方面实现内部协同效应。

  同时,美的集团已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市场覆盖,在成熟一二级市场,公司与大型家电连锁卖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广阔的三四级市场,公司以旗舰店、专卖店、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为有效补充,渠道网点覆盖全市场。而公司品牌优势、产品优势、线下渠道优势及物流布局优势,也为公司快速拓展电商业务与渠道提供了有利保障,公司已是中国家电全网销售规模较大的公司,2018年上半年,公司全网线上零售超过250亿元,同比增长33%,美的行业占比也稳步提升,目前已超过20%,在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平台继续保持家电全品类领先的行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坚持维护股东权益,在今年上半年内外部环境复杂,公司市值波动较大的情况,美的集团还推出了回购计划。根据公司此前公告,美的集团拟以不超过4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其9月1日公告显示,截至8月31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数量为39,332,706股,占公司截止2018年8月31日总股本的0.5921%。据介绍,美的集团此前就有通过回购维护市值稳定的先例,2015年公司在市场波动之时,推出回购方案,并迅速完成了10亿元回购。而2013年整体上市以来,公司分红派现更是达271亿元,2017年度分红79亿元,保持了稳定的分红政策。

  聚焦研发创新 科技集团扬帆远航

  在互联网浪潮和时代更迭的轮番冲击下,在商业环境的快速变革中,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方向性选择难题。早在2017年3月,美的集团就在年度战略中首次对外宣布,要从家电巨头转型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暖通空调、消费电器、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科技集团,双智战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则成为驱动力。正如美的集团战略图景所规划的,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营收中,传统家电业务继续稳健增长,暖通空调和消费电器业务板块分别实现了638.74亿元和552.79亿元的营收,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板块贡献营收达125.02亿元,这让外界看到了美的集团转型的速度与决心。

  事实上,美的集团一直保持研发投入,过去5年投入研发资金近300亿元,创新体系建设,以产品驱动+差异化技术驱动的双驱动模式推动产品持续领先;创建基于CDOC方法论的以产品驱动经营的价值流体系,固化爆款产品上市标准化作业流。公司着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设立了20个研究中心,研发人员整体超过1万人,外籍资深专家超过500人,与MIT、UC Berkeley、UIUC、Stanford、清华、中科院等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深度技术合作。

  2018 年上半年,美的集团主导开展了包含“卧式尘杯吸尘器低噪声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情景防干烧技术和燃气泄露报警技术”及“高效均匀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燃气热水器有害气体低排放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等在内的十多项科技成果鉴定,由高校院士、教授、研究员,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中国家电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专家进行评审,并全部取得了“国际领先”认定。

  仅在工艺设计方面,2018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就获得国际设计奖项33项,包含德国红点奖9项、美国IDEA奖4项、德国IF奖20项。截止2018年7月,美的累计国内专利申请量达8.3万件,授权维持量4万件。

  按下智造快捷键 推进人机“加速度”

  今年3月,美的集团又提出“人机新世代”年度战略,这不仅是对去年“双智战略”的延展,也是美的集团力图以大数据和AI为驱动,赋予产品、机器、流程、系统以感知、认知、理解和决策的能力,把美的在产品和产业布局上的独有优势全线打通,并把在制造与生活的实践推往全新高度。美的集团持续对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进行研究与投入,建立了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团队,致力于以大数据和AI为驱动,赋予产品、机器、流程、系统以感知、认知、理解和决策的能力,打造以“没有交互”为目标的真正智能家电新品。 

  在历经了近3年的生产标准化、数字化的改造后,美的集团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的全球协同生产平台,研发出支撑全价值链卓越运营的软件。并携手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库卡,深入布局大数据及AI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逐步形成能适应各类复杂生产应用场景的自动化及商业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实践智能制造的人机共协创想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拥有全价值链实践的美的集团,在全球生产做到一个平台、一个标准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功实现了以软件、数据来驱动的全价值链运营,完整地覆盖了研发能力、订单应对、计划能力、柔性制造、采购能力、品质跟踪、物流能力、客服安装等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端到端的协同。在这个数字驱动的平台之上:C2M的柔性定制,生产的平台化、模块化、数字化工艺及仿真,智慧物流,数字营销、智慧客服等深度变革都成为了现实。美的云平台解决方案不仅用于全球多个基地与上万种产品,并已对其他行业与公司输出产品与解决方案,美的工业互联网已具备坚实基础。

  海外营收逐年提升 全球一体化战略落地

  今年以来,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全球化依然是绕不开的门槛,这从美的集团上半年年报数据中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海外营收占比超过4成,近年来呈持续稳步提升的趋势。在IFA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类电子及家用电器产品展览会上,美的集团也连续多年征战并备受关注,8月31日在德国柏林开幕的第58届IFA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上,美的集团连续第11年参加,并凭借Air X新品等产品斩获了本次IFA的Product Technical Innovation Award等多项国际奖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在全球共设立15个海外生产基地,员工超3.5万人,强化海外本地运营,优化本化供应链比例,全球设立销售运营机构24个,遍布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业务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产品技术,在美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等9个国家设立共20个全球研发中心。 

  公司持续拓展销售渠道,稳步推进海外自有品牌业务的增长,2018上半年自有品牌收入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公司积极推动海外区域总部试点运作,东盟和印度业务实行独立运营;加快海外电商的拓展速度,探索境外多种电商平台和模式;探索海外分公司产品经理制,加强本地化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管理、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一系列全球资源并购整合及新产业拓展的有效完成,进一步奠定了美的集团全球运营的坚实基础及美的在机器人与智能自动化领域的领先能力。公司在多个产品类别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或品牌商之一,领先的生产规模让公司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海外市场竞争对手难以媲美及难以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优势。而对海外市场的产品特色及需求的深入认知,使公司能有效推动海外品牌构建与全球区域扩张,稳步提升全球化的竞争实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