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1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海外夜话
夏季音乐节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 汪平 芝加哥报道

  □本报记者 汪平 芝加哥报道 

  

  整个夏季,全美各地沉浸在各种音乐节和美食节的狂欢之中,那些动辄每天10万人参加的音乐节,意味着巨额的门票收入,以及宾馆住宿和餐饮消费,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给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自从2005年开始,每年8月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都会举办Lollapalooza音乐节,是被乐迷们称为全球十大音乐节之一的音乐盛典,今年一共吸引超过40万观众。在4天的音乐节里,一共在8个不同的舞台带来超过180场精彩的演出。

  就连在中国走红的歌手张艺兴,也在8月3日登陆Lollapalooza的舞台,与美国知名歌手艾伦·沃克联手带来了自己的原创作品《SHEEP》,为现场的华人观众带来意外惊喜。

  尽管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平时不怎么讲究吃穿,但音乐节的消费能力惊人。仅门票,Lollapalooza最便宜的单日票售价141.9美元,VIP单日票高达744.19美元。

  根据《芝加哥论坛报》的数据,Lollapalooza音乐节场地费以及雇佣工作人员等费用,以及现场餐饮,收益高达600万美元,整个音乐节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高达2.45亿美元,其中近2万名外地观众通过Airbnb租住房间,给当地住户带来300万美元的收入。

  不仅是芝加哥的Lollapalooza,还有加州的柯契拉音乐节,田纳西的波纳罗音乐节,整个夏季,从南到北,爱好户外运动和音乐的美国民众,尽情在舞台边挥洒汗水,随着音乐“金蛇狂舞,万马奔腾”。

  不光是Lollapalooza,整个7月到9月,芝加哥城被大大小小的音乐节所包围,比如蓝调音乐节、爵士音乐节、北岛摇滚音乐节,人们在户外清新的空气下享受各类潮流音乐的同时,还能享受烤肉美食和精酿啤酒,这就是美国民众消费模式的一个缩影:相比实体消费,他们可能更喜欢体验式消费,哪怕消费价格通常很昂贵。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用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来解释美国夏季音乐节为何火爆。

  首先从供给市场来说,过去十几年,由于数字音乐和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唱片产业尤其是录音音乐的载体—磁带、CD和唱片遭受巨大打击。数字音乐即MP3等格式存储的音乐,近来也被诸如Apple Music、 Spotify和Pandora等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平台所取代。根据《纽约时报》的数据统计,在2014至2015年,流媒体音乐订阅量飙升52%,而数字音乐的销售下降了9%。

  但唱片公司和歌手并不能从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得到很多收入,比如为美国知名女歌手梅根·特瑞娜打造流行金曲“All About That Bass”的歌词作者仅获得区区5697美元版税,但这首歌在各大流媒体平台的播放次数超过1.78亿次。目前音乐市场的现状,使得唱片、经纪公司以及歌手很难从中获得丰厚收入,只能寻找替代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到大型舞台进行现场音乐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尤其是以嘉宾形式参加音乐节,只唱几首歌就能获得丰厚收入,还能提高曝光率和知名度,于是乎,这成为音乐产业新业态,人才济济的经纪公司也能轻轻松松为音乐节提供一流歌手。

  从需求方来说,尤其是千禧一代的观众,已成为各大音乐节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数百美元一张的门票眼都不眨,甚至订好机票和酒店去其他城市参加音乐节。原因很简单:与老一代相比,年轻一代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他们认为音乐节带来的体验肯定比买鞋子和包包更加使人快乐。

  美国在线订票网站Eventbrite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相比精美的实体商品,75%的千禧一代更愿意购买体验式产品,另有72%的千禧一代表示愿意在未来一年增加购买体验式产品的开销。

  此外,调查还显示,只有4.1%的音乐节门票是一个人购买的,基本上参加音乐节的都是成群结队,或好友或家人,这样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增加现场体验的快乐和带来美好回忆。因此,从消费行为学来看,夏季音乐节如今在美国大行其道,并非没有道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