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张凌之

  □本报记者 张凌之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18)》(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保险业全面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地实现了养老金、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链条的有效连通;除了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外,保险业还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参与养老市场的实践与成效看,截至2017年底,在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上,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21家机构中,有6家保险机构入选。第二支柱上,目前在企业年金市场最为核心的受托和投资领域,保险机构分别占据75%和55%的市场份额。第三支柱上,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保险业已经开始先试先行开展个人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地区试点工作,个人税延养老保险资金运用办法也已出台。

  保险业更好参与“大健康、大养老”产业链。与其他机构相比,保险业积累了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的丰富经验,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保障属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实现养老金、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链条的有效连通。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参与养老市场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三点,包括长期资金的来源、社会稳定的基础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器。从内部层面看,参与养老市场拓宽了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升了保险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层面看,提升了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战略实施、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2017年,监管层面陆续印发《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调了保险业、保险资产管理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明确方向和必要性。

  分析人士指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存在诸多优势:一是具有长期性,保险公司特别是人身保险公司合同缴费期限较长,有的长达二三十年;二是资金规模较大,保险资金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且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对单一类别的资产的配置规模较大;三是追求稳定收益,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结构总体更加稳定,投资风格相对更稳健,追求稳定、长期的现金流回报和绝对收益;四是优于多元化投资渠道,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投资渠道稳步扩宽,除传统公开市场品种和标的外,陆续放开未上市股权、不动产、金融产品、创业投资基金等大类资产类别和投资品种。

  从服务实体经济取得切实成效看,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截至2017年末,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3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二是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截至2017年末,以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万亿元;三是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截至2017年末,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合计备案(注册)规模达2.08万亿元。近年来,一些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项目成果得到了社会积极评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