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规范停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制度
打破“停牌怪圈”
□本报记者 孙翔峰

  □本报记者 孙翔峰   

  

  随着监管的逐步完善,A股停牌乱象有所缓解,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A股停复牌制度仍有改善空间。

  从本质上看,“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三类停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有利可图。对于这类“投机取巧”的公司而言,目前A股监管制度对其约束力相较成熟市场仍然有所欠缺,必须通过更加具体、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加大警示惩戒力度,让上市公司不想也不敢“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

  首先,可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成熟市场有着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较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公司申报停牌的理由不能太过模糊,必须符合严格的信披要求,否则会面临严厉处罚。如果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达到停牌目的,进行后台操作,面临的后果更为严重。

  美股同样出现过上市公司借概念炒作、虚构重组计划停牌,股价大涨后宣布重组失败的案例,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招来SEC的严厉处置,并且做空机构在市场顺势跟进,令大股东损失惨重。 

  其次,可以完善公司评价机制和筛汰机制。在成熟市场,由于ESG即环境、社会、治理因素在投资中较受重视,随意停牌会影响上市公司的ESG评分,导致机构持仓减少、公司的流动性大大降低,给大股东带来的影响较为负面。很可能公司复牌后股价一泻千里,更可怕的是交易量从此萎靡不振,成为无人问津的股票,这样的损失是停牌无法弥补的。

  同时,在成熟市场,由于场内场外交易活跃、金融工具丰富,即使公司停牌,也可以通过衍生品工具做多或者做空相关个股,因此公司往往倾向于减少停牌,增加交易时间。类似重组计划发布这样的重大信息,在A股市场可能停牌半年,但在美股市场一个交易日即复牌。 

  最后,可以对长期停牌公司执行摘牌、退市等惩戒措施。根据香港联交所8月1日修订的《上市规则》,联交所可对连续停牌达到18个月的主板企业进行摘牌。对于8月1日生效前已连续停牌12个月或以上的主板企业,若未能在生效日期起计的12个月内复牌将面临摘牌风险。

  总体而言,要打破“停牌怪圈”,根本在于市场机制的成熟和监管制度的完善。随着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停牌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