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监管下告别“伪创新”

  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总体环境下,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最为全面,可同时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市场三大领域;交易工具最为广泛,可自由提供债权、股权和金融产品交易服务,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凭借这些制度优势,从2006年到2017年的十多年间,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从3617亿元增长到26.15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爆发式的增长,信托业也一度被诟病为“坏孩子”,这与信托业一些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交易模式、结构的“伪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银保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原主任邓智毅此前表示,当初我国信托业恢复的初衷,是将之作为一种融资工具,筹集发展建设所需资金。但时间一长,部分信托公司却迷失其中不能自拔,本源业务长期不振,整个信托业一直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业务,只是利用制度灵活性,盲目跟风经济热点,不断游移主业,在夹缝中谋求发展空间,成为有牌照的“正规游击队”。

  邓智毅称,近年来,在金融机构套利需求兴起的背景下,信托业更因其制度的灵活性而成为监管套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信托公司做通道,进行监管套利的业务大幅增长,成为支撑信托资产增长的主要动力,使整个信托业的发展呈“虚胖”特征。脱离了信托的制度优势和本源价值盲目发展,不仅使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一直难以提高,还使信托公司加速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将难以拓展。

  业内人士表示,信托行业习惯于依赖传统业务路径的风控能力,缺少多元化投资经验历史积淀,在“去通道化”来临时,现有的业务模式弱化了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能力创造,转型能力弱、自身定位困惑,核心竞争力培育困难。去年以来,《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约束杠杆、禁止资金池、消除嵌套、抑制通道等一系列要求,极大地推动了信托公司的转型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