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立产融结合防火墙 制定投资负面清单
央企金融业务料进入调整期
□本报记者 刘丽靓

  □本报记者 刘丽靓  

  

  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推进,有着数万亿规模的央企金融业务可能迎来调整。近期,多部门打出防范金控风险组合拳,华能等多家央企部署防范金融风险。专家认为,防止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成为央企开展金融业务的底线,近期一系列监管新政在产融结合之间设立了防火墙,央企金融业务的收缩重组或成为下一步焦点。未来,央企要围绕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业务,已有业务将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与主营业务应形成有效支撑;与主业发展无关的央企金融业务或通过多种形式重组,盲目追求全牌照或将受限。

  “涉金热”风险渐显

  近年来,央企在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加快了进军金融业的步伐。

  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的央企布局金融业务,近70家央企拥有各类金融子公司超150多家,目前已具规模的央企金控公司如中油资本、五矿资本、中航资本、华能资本、国网资本、华电资本、中广核资本等。而电力系统在金融业务的布局最为积极。

  对于央企金融业务下一步的发展,国资委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立足集团和主业发展,规范开展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以融促产,更好地服务主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建立多层次风险管控体系,避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

  “央企投资金融业务的风险正在缓慢释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表示,越来越多的央企介入金融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易导致脱离和拖累央企主业;二是国企本身就享受金融特殊优惠政策,追求金融全牌照不利于整个金融业的公平市场竞争。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是金融风险,而是实体经济没有竞争力,很多央企做金融主要是为了扩大规模,并没有专业优势,央企应回归主业,着力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发展金融业务是助推央企主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部分央企热衷金融业务,有些央企已形成主业、房地产、金融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脱实向虚现象明显。”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金融企业作为资金支持的平台,其自身是通过资金服务功能获利;而实体企业是通过资金、资产、资源的转变而创造价值。只有实体企业的获利水平高于金融企业,才能激发实体企业提升获利空间,才会有利于企业脱虚就实,伴随着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要求,对金控平台的发展收紧监管乃大势所趋。(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