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市场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24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杠杆
也需稳节奏
□本报记者 王辉

  □本报记者 王辉 

  

  今年以来,在去杠杆和严监管背景下,国内多数金融机构以及主要金融市场持续承压。尽管“宽货币”的资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相关政策的叠加效应,但“紧信用”格局的持续深化依然对债券市场、民企融资等不少重要金融领域产生负面影响。上周以来,一行两会等监管部门动作频频:不仅在信用债市场通过窗口指导有力稳定了债券市场投资者信心,还通过发布资管新规细则、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稳定了市场预期。整体来看,相关监管部门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松有紧的调控节奏有力地保障了金融去杠杆的长期稳健推进。

  回顾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投放和货币调控,由于受到前期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金融去杠杆的压力,国内多个重要金融指标都出现显著增速下滑,甚至是较大幅度负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国内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总规模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3.7万亿元;累计社会融资规模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2.03万亿元。从货币供应量来,日前刚刚公布的6月M1增速降到6.6%的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而当月M2增速一举刷新历史低点。与此同时,在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方面均出现较大幅度放缓。整体而言,金融去杠杆的整体政策效果已得到很大程度体现。

  进一步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角度来看,在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较去年及往年并没有大幅增加的背景下,随着非信贷融资明显收缩,一方面,许多对非标等表外融资严重依赖的企业在融资上受到较大制约;另一方面,不少财务状况原本相对合理、滚动融资较为通畅的企业,也遭遇融资困难的状况。例如,在近几个月信用债市场结构性下跌和流动性低迷的市况中,诸如“3A抢不到、两A没人要”的市场格局,以及大量民企发债主体普遍遭到市场冷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本应当顺畅的债权融资通道已陷入困境。

  当前进一步综合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表现、转型升级以及在外部环境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在去杠杆和强监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上周以来有关部门通过发布相关政策等手段提振市场信心,不仅是适时之举,也必会为去杠杆长期攻坚战以及下一阶段政策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