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3版:机构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T+0交易:唯快不破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T+0=T+1-1

 T+0,即标准的日内交易,是指同一手股票可以在一天之内买入卖出多次。众所周知,目前沪深两市采用的是“T+1”制度,其实早在1993年底,深交所首先采用的交易办法是T+0,而非T+1。直到1995年1月1日起,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稳定,防止过度投机,中国股市实行“T+1”交易制度,即当日买进的股票,必须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

 因此,我们今天要谈的日内交易,都是变相的日内交易,俗称日内回转交易。它并不是真的能让你将上午买的股票下午抛出去,而是卖出前一天就已经屯好的同只股票,也就是股票底仓。从整个组合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在一天之内对同一只股票实现了买入卖出的操作。

 比如,假设我们在某个交易日之前持有1万只股票A(用日内交易的说法叫底仓),底仓平均成本是每股14元,以及1万元现金用于执行“T+0”。如果当天某一时刻,股票A价格上涨到14.2元,那我们就直接卖出手里的股票A,这时候手里就有了10000+14200=24200元的可用资金。之后股票A如果回调到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区间,比如13.8元,那我就重新买入股票A,数量还是1万股。这样一天交易下来,我手里的股票数量没有变,但手里多出了4000元资金。同理,我们可以做到当天低买高卖。所以,正确操作日内交易的话可以每天获得一点变现资金,同时股票持仓不变。

 无他,但手熟尔

 现在市面上做日内交易的团队有两派。一派是通过交易员进行人工下单,另一派是用程序化方式实现日内交易。但是目前程序化交易的团队非常少,一方面是因为程序化交易的接入限制还没有放开,另一方面因为T+0交易对软件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没有个二三十人的IT团队是很难将这个系统搭建好的。这导致初期建设团队成本高,但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手工做T+0的策略都是一些平常策略,无非是分时趋势跟踪、趋势反转,外加一点股票联动策略。但是将T+0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高手速,快反应。很多交易团队都将练交易员手速视为入门基本功,甚至会专门招一些打竞技游戏的职业玩家来做交易。据某日内交易团队的负责人介绍,他会要求手下的交易员背联动股票代码,比如区块链概念启动,应该马上知道哪些股票属于相关概念,具有联动效应。在A股市场,这种对热点概念迅速反应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特朗普当选总统的消息公布瞬间,能马上反应过来去抢川大智胜的交易员才是素质合格的A股交易员。因此,日内交易团队的淘汰率非常高,剽悍的公司淘汰率高达90%,剩下来的都是能长期稳定盈利的交易员。

 坚持才有意义

 当大部分人都只能T+1的时候,日内交易的快进快出就是一种优势。比如一些突然拉涨的股票,日内交易员可以在信号启动的初期跟进去,然后当天抛出止盈,避免隔夜风险。尤其在目前的震荡市场,大家都抱着打一枪就跑的心态,股票价格日间反转现象非常明显,那些追涨进去又不能当日卖出的人就成了这个市场上的慢鱼。

 但是没有什么领先指标的胜率是百分百正确,但是大概率正确的事,坚持反复做,收益依然会相当可观。我们做个试验:某策略每天有60%的概率涨1%,有40%概率跌1%,那么一年之后会怎么样?

 好买财富做了100次该实验,然后计算平均“业绩”,一年252个交易日之后,尽管每天预期0.2%的收益率,尽管单笔胜率60%,不确定性很大,但是100次之后,平均业绩非常惊人,高达60%多。就像扔硬币,只有在实验很多次之后,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才会大概率相近。所以,概率只有在“坚持”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其实是影子策略

 日内交易对底仓的股票质量要求很高,波动大、流动性好的股票比较合适。一些做人工交易的T+0团队本身不具备选股能力,通常也不是自己买入股票建立底仓,而是通过与其他机构甚至散户合作借账户的方式做T+0交易。这种方式不仅存在非常高的合规风险,在交易上也受到非常大限制,因为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没办法决定分配到自己手里的股票到底是好还是坏,所以说T+0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策略来执行,而是作为多头背后的影子策略增强收益。

 另外,专业日内交易团队有非常严格的止损要求,配合科学的仓位管理机制,能起到很好的风控效果。一般而言,日内交易会将同一只股票的仓位分成好几份,每次买入、卖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仓位,稍有亏损就立刻平仓。根据某私募提供的数据,他们在近半年的115个交易日内,只有3个交易日是亏损的,且亏损幅度都在万分之一、万分之二左右。

 目前笔者接触过的几家做T+0的团队,无一例外都只对外发行结构化优先产品,杠杆能放多高就放多高,劣后资金全部来自团队内部,也是对T+0策略收益率的一个侧面印证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