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2版:基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2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撤牌”倒计时
合规大限倒逼私募业升级
□本报记者 曹乘瑜

 □本报记者 曹乘瑜

 

 撤销管理人登记“5·1”大限临近,不少私募基金急得如热锅蚂蚁。3月1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召开答疑会,对于备受关注的、通过率极低的法律意见书,协会解释,应当包含完整的尽职调查过程的描述,尤其是要包含对有关事实、法律问题作出认定和判断的适当证据和理由。

 这意味着,法律意见书并非仅仅是一张纸,将倒逼全行业进行实打实的合规改造。律所尽职调查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而“保壳”“倒壳”的成本也将提高。记者获悉,已经接单的部分律所正加班加点赶工,预估法律意见书回炉重做的篇幅将翻倍,而相当一部分私募也将因此重视自身的合规改造,积极配合落实协会的合规要求。

 借力倒逼合规升级

 3月17日,在北京金融街交通大厦2层偌大的会议厅里,坐满了律师和私募人士。协会在2月曾发布公告,要求已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在期限之内尽快展业。最近的期限是5月1日,距今仅剩一个半月,届时,那些在2016年2月5日已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还没有备案产品,将被撤销资格。而且,协会同时规定,产品备案的前提是要补提法律意见书并核查通过。

 所谓法律意见书,就是对私募管理人资格的合规性审查,内容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名称、经营范围、股权结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等,由律所出具,并由协会进行核查。

 据悉,目前法律意见书的通过率极低。逾九成报送的法律意见书被驳回,令私募和律所苦恼不已,因为并没有模板可参照,多数机构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部分浑水摸鱼的律所,则低价随意出具结论,将行业报价搅乱,令许多大型律所不愿涉足这一业务。

 对于上述困惑,协会有关负责人在答疑会上表示,之所以要求报送法律意见书,是因为当前登记备案制度中,部分私募虽然承诺报送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但仍存在欺瞒行为。引入法律意见书,有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提升私募行业的合规运营水平。

 协会进一步解释,在此前颁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法律意见书指引》中,提出了14项必备尽调指引,律所在法律意见书中,不仅要针对14项逐项发表明确意见,还要发表整体结论性意见。更关键的是,意见书中应当包含完整的尽职调查过程描述,尤其是说明作出认定和判断的适当证据和理由。

 据悉,目前报送但未通过核查的法律意见书,很多是因为对出具的结论“描述不清”。有的只有两页纸内容,有的律所报送多份材料高度雷同,缺少完整的尽职调查过程。

 这意味着,对于不规范的私募,律所要逐条督促其进行整改。一份法律意见书的背后,律所工作量极大。例如运营的基本条件和设施方面,律师需要去核实办公地点,包括异地分支机构。在经营范围方面,则要检查私募管理人及其关联公司,是否有P2P、民间借贷、投行业务等与买方业务冲突、无关的业务以及经营中可能涉诉的情况。

 协会表示,由于各私募机构差异很大,因此不会提供统一的官方模板,希望律师从专业角度充分进行调查和论证,在此基础上独立进行法律意见书的撰写工作。律所可采取的尽职调查查验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审阅书面材料、实地核查、人员访谈、互联网及数据库搜索、外部访谈及向行政司法机关、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询证等,且应当制作并保存相关尽职调查的工作记录及工作底稿。

 北京某律所表示,一份合格的法律意见书,可能需要三个星期才能完成,前两个星期,基本是在反反复复和私募机构沟通,协助其在各方面满足合规条件。

 整改积极 律所乐观

 答疑之后,许多受访律师表示,大部分疑问得到解答,马上将着手开展工作。

 一些律所已开始通宵达旦完善资料。“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至少有一半的私募还是真心想展业的。”上述北京律所人士告知。该律所为国内知名PB业务提供券商合作,将为平台上的几百家新私募出具法律意见书。

 该人士介绍,其正在对意见书进一步补充完善,例如对基本经营条件中实际办公场所的要求,除了实地尽调问询外,还要审查将租赁合同是否具备一定年限、有没有欠缴租金、税金等;对于高管人员,不仅要求有从业资格,还要对其过去的履历进行说明,以综合判断岗位的合规性。

 “原来一份法律意见书大约有1.5万字,细化之后,预计篇幅会翻倍,预计会有3万-5万字左右。”该人士称。

 斩断“倒壳”产业链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协会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提高了私募合规成本,有望倒逼全行业的合规升级,投资人利益有望进一步得到保障。

 “我认识的一个工商代办,手中拿着7-8个私募管理人登记‘牌照’,一份法律意见书的出具,要求公司在人力和制度等方方面面满足条件,他不可能养得起。像这样的僵尸私募,这次能够清除出一大批。”上述深圳律师介绍。

 而真正希望展业的私募,将基于这些要求认真整改。上述北京律所透露,经过反复沟通,许多私募管理人观念上已经有所转变,不再将法律意见书当作“一张纸”,而是积极配合律所整改。“现在情况比较乐观,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半月的时间完全来得及‘保壳’。”

 运营成本门槛的提高也有望让该法律中介的业务报价市场化。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维光律师透露,在“保壳”大潮刚刚兴起时,部分律所为了抢单,报价极低,有的甚至低到5000元,使得私募机构、外包服务机构都认为法律意见书就是一张纸。“这样几方主体合作下来的产品,法律意见书质量必然不高,也无法实现提升行业合规意识的初衷。”他说。

 据上述北京律所透露,目前一份法律意见书的价格仅3万元左右。不过,他们即将提价到5万元以上。而参会的另一家北律所人士则认为,一份法律意见书的报价至少应该收取10万元。

 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量的律所服务,有助于更加的合规,虽然成本提高,但是对私募而言是增值性服务。“这个成本是行业当前发展阶段必须承担的。”该人士表示,“随着全私募行业对合规要求逐渐统一认识,预计登记备案工作将会越来越快。但法律意见书核查通过后,也不是万事大吉,协会依然会就相关事项进行抽查核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