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期货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用期货市场加强风险管理
□朱世伟

 □朱世伟

 

 自2011年初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跌,各品种跌幅达到40%-80%,沪铜现货自77000元/吨一线跌至当前的35000元/吨左右。此轮下跌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2015年三季度以来,呈现低位加速下跌态势。有色金属下跌主要是受到全球宏观经济趋弱、中国经济从高增速到中低增速、产业供需趋松及市场风险偏好等因素推动。在当前宏观及产业格局下,目前市场的现货价格及其波动率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响应“供给侧管理”思路,优化产能结构,透析市场规律,利用期货市场加强风险管理,把握自救自强良机,抵御行业寒冬。

 这轮价格下跌并非有色金属独有,实际上,所有大宗商品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商品之王原油从110美元/桶一度跌破40美元/桶,而铁矿石从160美元/吨跌破45美元/吨。自2009年经济危机以来,多国政府先后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这些政策导向从供需及情绪等方面推动商品尤其是工业品价格迅速触底上涨,并在2010-2011年左右达到高点,部分品种如铜创下历史新高10190美元/吨。货币快速扩张一段时间内刺激了经济,却透支了消费,随着流动性释放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率越来越差,各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更大。

 商品价格下跌本质上是全球总需求萎缩所致,具体而言分宏观形势趋弱及供需趋松,其中中国需求增速大幅放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有色金属消费普遍占全球消费5-6成,中国经济牵动全球基本金属市场参与者的神经。以电解铝为例,截至11月23日,中国电解铝的社会库存高达97.8万吨,更有一些冶炼厂还存有几十万吨的库存。据了解,中国电解铝产能预计年底突破4000万吨,实际产出可能是3000万吨,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据亚洲金属网统计的数据,今年年初至今国内电解铝减产大约215万吨,但是新增产能却高达280万吨。

 在这一情况下,企业须加强风险管理锁定核心利润。从铜产业链来看,矿山才是决定铜供应端的源头,然而据有关机构调研,矿山并没有减产的意愿。决定矿山减产的因素主要是成本和现金流,现阶段价格还没触及的矿山成本底线;然而部分矿山如嘉能可旗下现金流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加上目前矿山生产还有利润,因此无论是利润驱动还是保现金流,减产的意愿都不强。因此,国内有关冶炼企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最佳手段并非联合减产保价,这反而将产量缺口拱手让给国外的冶炼厂。企业需要做的是利用期货市场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以锁定加工费这一核心利润。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期货市场来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宗商品定价权,有助于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掌握利益分配的主动权。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参与期货市场较早,从交易所公布数据来看,2013年三个有色金属期货品种中,铜、铝市场法人持仓占比均超过50%,锌接近50%,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套期货保值意愿和持仓水平比较高。

 期货市场公开、透明、连续的交易机制,为有色金属市场提供了市场化的价格参照体系。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机制,更是为生产商、消费商和贸易商(或加工商)等不同角色的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规避价格上下波动的方式。当前交易所正积极推进国内期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产业良性发展。期货品牌注册标准以市场化手段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上海期货交易所实行升贴水制度,对高品质铜给予升水,对符合标准但市场反映稍差的品牌给予贴水,这大大激发了一些未能享受升水待遇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此外,期货市场有利于促进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大企业集团化进程。从国际大型贸易商的经验来看,只有用好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企业才能在价格波动的浪潮中平稳航行。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正积极推进国际化。有色金属价格国际国内联动性很强,近年国内期货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逐步提高,要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在国际价格话语权上的作用,必须加快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首先,上海期货交易所先推出有色金属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进而研究在海外建立指定交割仓库的可行性。第二,交易所积极推出连续交易制度,延长交易时间,有利于提高上市品种价格的连续性,有利于提升国内价格的权威性,有利于增强内外价格的联动性。第三,上期所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筹备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及期权,为中小有色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提供更适合的工具。(作者为永安期货研究院院长助理、工业品部部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