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拐点或到来

 下午三点左右,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的信托经理刘毅(化名)仍在办公室枯坐,无所事事。“我不是没有项目,我谈了很多项目,就是都谈不成。”刘毅自我解嘲地说。

 他解释,目前信托公司对于房地产项目都已经非常谨慎了,像万达、绿地这样的大型上市房企都在自己发行众筹产品募集资金。这一方面是金融脱媒,另一方面也和银行、信托公司等不再向房企提供融资有关。相比之下,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仍是各家信托公司都看好的,但这一块但竞争太激烈。“大家都在抢这样的项目,利率压得很低。”刘毅说。

 风险事件的不断暴露也意味着信托公司不得不用利润来弥补亏空,这已经使得信托公司员工的收入出现下滑,离职潮随之而来。

 信托行业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中国信托业协会18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62%,较二季度15.87万亿元环比下降1.58%,为信托资产自2010年一季度来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

 重压之下,也倒逼信托公司开始向投资类业务转型。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就有多家信托公司将权益类市场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转型方向,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类产品没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受清理场外配资影响,目前不少信托公司的新增证券业务陷入停滞。11月23日,某证券信托经理透露,从9月份再次重拳出击治理场外配资后,与其公司合作的券商就不再为新增证券信托产品的外部交易系统提供交易接口,因此其公司近几个月几乎没有开展新的证券信托业务。另一位证券信托经理亦坦言,与其公司合作的券商要求,如果不接券商PB系统,就无法为新增证券信托产品提供交易接口,所以包括阳光私募业务在内,其公司的证券信托新增业务已经基本停滞。

 所谓PB业务,是指券商向对冲基金等高端机构客户提供集中托管清算、后台运营、研究支持、杠杆融资、证券拆借、资金募集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的统称。根据监管部门此前规定,证券公司清理场外配资应当与客户协商采取多种依法合规的承接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合法交易方式等方法处理。券商PB业务则被认为是一种合法交易方式。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尽管一些信托公司在9月就开始测试PB系统,但目前除少部分公司外,信托转接PB系统进展较为缓慢,其原因则包括技术和利益两方面因素。在技术方面,目前券商的PB系统技术水平不一,有些甚至难以满足信托公司的交易、风控要求,加之各家券商的系统不一样,相当于一个信托公司要面对十几家的PB,无疑工作量巨大;而且系统调试涉及到券商、信托及投顾三方,调试过程较为复杂。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利益纠结也让信托公司对PB系统顾虑重重。此前,某信托公司证券业务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券商本身有托管资格,具有清算能力,在证券业务方面具有优势,现在交易再走券商的PB系统,使得私募基金来做信托产品的可能性更小了。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信托公司此前掌握着一些大型私募基金资源,但走了PB系统后项目的风控即被券商掌控,这样每做一单就相当于给券商输送一次私募客户。

 伞形信托已经消失,单一结构化信托和管理型产业又要面临接口之争,证券信托该如何继续,这让很多信托业务人士颇为迷茫。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信托经理感慨:“没有新业务可做,我们现在只能是等待,观望。”另一家信托公司在去年开始大举拓展证券业务,但在近期却不得不调整业务方向开展此前甚少接触的政信类业务,来稳定公司今年的经营业绩。

 刘毅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单一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目前还在做。“换了一家小型券商,偷偷地做,优先劣后大概是1:2的比例。”他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