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2版:建设银行基金服务万里行·中证金牛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清友:大类资产轮动具有闪电战特征
□本报记者 徐文擎

 □本报记者 徐文擎

 

 10月31日,在“2015年建设银行基金服务万里行·中证金牛会潍坊站”活动现场,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在新常态下,旧有的靠房地产基建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在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的新时期,政府采用“托底加对冲”的新思路,以期完成经济的顺利转型。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大类资产轮动已出现闪电战的新特征,建议投资者分散资产配置,保持流动性。

 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管清友表示,在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的新时期,旧有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去靠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都分别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具体来看,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去杠杆、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现实,贸易顺差收窄;投资方面,过去十多年由房地产和基建驱动的大发展时期出现降速,房地产刚需人口见顶、房地产新开工数见顶、居民储蓄率临拐点、加杠杆空间受限,房地产行业进入平稳下行期,同时钢铁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所谓的产需不匹配;消费方面,高端消费下滑较大,但百姓的部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逐渐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并且是长期的过程。目前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是这轮经济下滑的共同原因和长期原因,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和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换句话说,过去数十年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人口数量的红利已经逐步开始消退。

 他提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会有几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重启大规模刺激,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当人口红利消失后,总需求刺激可能只有价格效应而没有产出效应,经济会陷入滞胀,同时受债务高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这种方式的效果有限,只能将问题延后,不能根本解决。第二种选择是破旧立新、大幅去产能“硬着陆”,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会造成失业人口剧增,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本高,而效果无法完全把握。目前我国政府在新常态下的经济思路是,托底与对冲。具体来看,政府用基建托底经济(地方政府信用转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信用),以时间换空间;国有部门加杠杆,私营部门去杠杆;旧产能渐进去化;释放新增长点红利对冲传统经济下行压力等。

 “总结来说,就是一只手防止传统经济下滑,另一只手促使新经济加快发展。”管清友称,新常态下,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靠改革。汇率贬值后,央行通过货币宽松对冲资金面紧张,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加码、双降、MLF等,财政上通过下调项目资本金、设置专项建设债、非限购城市首付25%、下调汽车购置税、发改委连续批项目、债券融资放开等方式实现短期稳增长的目标;长期上,通过国企改革和创新、简政放权等方式促进改革。

 资产配置宜分散

 管清友提到,过去数十年,国际资金发现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国际资本也纷纷从海外流向国内。目前来看,人民币赚钱效应减弱:A股新秩序仍在重建、实体经济回报率低、房地产泡沫化;同时,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降低,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债市避险,债券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化,人民币资产出现资产配置荒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大类资产轮动出现“闪电战”的新特征。他提到,“稳增长+防风险+无风险利率低位”的组合激活了较低的市场风险偏好,信用利差在近期违约频发时仍然继续收窄。社会融资信用扩张源于再融资,庞氏特征创造的流动性具有天然不稳定性,资金倾向于快速加杠杆实现收益,例如股市上涨基本靠杠杆,驱动因素是低利率加上强风险偏好;就债市而言,目前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债比国债利率低的现象,在货币政策宽松的宏观背景下,今年债券市场迎来牛市,但从久期的角度,不少专业管理人已经缩短了久期,通过资金快进快出的方式防范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资产配置呈现闪电战特征。

 管清友建议普通投资者分散资产配置,“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房产、美元、黄金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配置,尤其是后两者,只为保持流动性;而对于房地产市场,从投资的角度看,在北上广深仍然可以购买房产,但地段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及学区房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另外,他建议风险偏好低、不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投资者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交给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打理。对于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他认为可以购买大消费或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攻守兼可,以防御为主。而对于风险偏好更高并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适当购买TMT主题类基金,“投资选择主要取决于大家承受风险的能力和心态。”

 他提醒投资者,不需要过度关注短期变化而忽略了长期趋势,未来生物医药、旅游、健康管理等都会是比较好的投资主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