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7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顺长城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基金管理人: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托管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送出日期:2015年10月27日

 §1 重要提示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托管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基金合同规定,于2015年10月26日复核了本报告中的财务指标、净值表现和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资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5年7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

 §2 基金产品概况

 ■

 §3 主要财务指标和基金净值表现

 3.1 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元

 ■

 注:1、本期已实现收益指基金本期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本期利润为本期已实现收益加上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上述基金业绩指标不包括持有人认购或交易基金的各项费用,计入费用后实际收益水平要低于所列数字。

 3.2 基金净值表现

 3.2.1 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及其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的比较

 ■

 3.2.2 自基金合同生效以来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变动及其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变动的比较

 ■

 注:本基金的资产配置比例为:股票投资的比例为基金资产净值的70%至80%;债券投资的比例为基金资产净值的20%至30%。按照本系列基金基金合同的规定,本基金自2003年10月24日合同生效日起至2004年1月23日为建仓期。建仓期结束时,本基金投资组合均达到上述投资组合比例的要求。

 §4 管理人报告

 4.1 基金经理(或基金经理小组)简介

 ■

 注:1、对基金的首任基金经理,其“任职日期”按基金合同生效日填写,“离任日期”为根据公司决定的解聘日期(公告前一日);对此后的非首任基金经理,“任职日期”为根据公司决定聘任后的公告日期,“离任日期”为根据公司决定的解聘日期(公告前一日);

 2、证券从业的含义遵从行业协会《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3、张继荣先生于2015年7月9日离任景系列基金(分管景系列基金下设之景顺长城动力平衡证券投资基金)、景顺长城鼎益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景顺长城优质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4.2 管理人对报告期内本基金运作遵规守信情况的说明

 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实施准则、《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基金持有人谋求最大利益。本报告期内,基金运作整体合法合规,未发现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行为。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及投资组合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基金合同的规定。

 4.3 公平交易专项说明

 4.3.1 公平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

 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管理人严格执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2011年修订)》,完善相应制度及流程,通过系统和人工等各种方式在各业务环节严格控制交易公平执行,公平对待旗下管理的所有基金和投资组合。

 4.3.2 异常交易行为的专项说明

 本基金于本报告期内未发现异常交易行为。

 4.4 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说明

 4.4.1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回顾3季度,由于宏观经济持续低迷、过高的估值以及清查配资等多重因素导致市场急剧暴跌,沪深300当季暴跌28.39%。这轮牛市是A股史上第一次杠杆牛市,年初我们就认识到暴涨暴跌会是此轮牛市的常态,但是,下跌速度与力度均远超出我们想象,也没料及市场迅速从牛市转向熊市状态。

 本基金当季度跌幅为17.58%,基金依旧跑赢业绩基准,但是,我们对基金在短时间出现较大回撤致歉。尽管市场波动巨大,我们依旧致力于战胜市场,体现专业投资机构的能力。本基金始终坚持投资于符合产业趋势的真正的成长股,本季度基金仓位处于基金合同规定仓位限制中的偏低仓位(72%-76%)。

 鉴于市场出现急剧的波动,而且经济下行的力度和深度都比我们预想要严重。我们希望分享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让投资者了解我们是如何面对市场,如何尝试战胜市场。

 过去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资。超高速的投资增长、投资率的提高,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我们的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按照各种各样的分析,总体负债已经到了GDP的250%到300%之间,总体负债主要体现在政府负债与企业负债。根据社科院的测算,2008年之前,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一直稳定在100%以内,全球金融危机后,其加杠杆趋势非常明显。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4%上升到2014年的60%,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98%提升到149.1%,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杠杆率提高到123.1%。因此,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非金融企业与地方融资平台上。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已经达到42.7%,而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却仅为15.1%,从今年开始,政策当局开始实施地方政府杠杆向中央政府转移,即地方去杠杆,中央加杠杆。

 最积极的因素就是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依然非常健康,根据社科院的测算,2013年中国居民的资产负债比仅为15.3%。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都可能是最健康的。

 当前,短期经济运行面临困难,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能过剩,涉及众多领域、众产品类别,既有市场盲目性又有政策性因素;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速下滑、土地出让困难、财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威胁到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链。

 更重要是资本继续提高投资率的不可持续,一是它面临投资回报递减,企业的投资意愿迅速衰退,从2009年到现在,刺激的强度并没有削弱,但是效果急剧下降;二是上面提到的杠杆率不断提高抑制企业间接融资能力。

 结构调整的过程本身就是很痛苦的,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去杠杆的过程。但是,减产能的问题是中国最突出的问题,产能无法出清导致工业企业的利润无法回归正常化,也就无法降低企业杠杆率。不过,中国经济只有不断地挤压带来大的变革。

 尽管中国很多制造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但是,同时不少消费性行业供应不足。消费最大的问题体现在供给跟不上,这十几年收入增长很快,需要的东西增长跟不上,服务性消费跟不上,很多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但是,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供应不足的突破口,一些原有体制无法改变的因素却被互联网一一击破,例如:滴滴打车、uber等对传统出租车、公交车行业的变革;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业务的取代;互联网不仅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也在突破体制的制约,正在缓解现存的产能过剩与供应不足的局面。

 尽管经济持续低迷,但是,经济在倒逼变革的同时也存在积极的核心要素。

 1、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强劲:过去已经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消费升级步伐越来越快,现象一是以电影、游戏为代表的传媒行业蓬勃发展,电影票房与游戏流水不断创新高;现象二是出境游的高速增长,中国游客展现强大的购买力;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不断在创造供给满足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

 2、低资金成本:投资中资本的约束基本解除,由资本极度短缺转为资本过剩,中国的资金成本基本处于历史很低的水平。随着政策当局实施地方政府杠杆向中央政府转移,以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货币空转,货币空转逐步减少也降低了社会的实际的资金成本。随着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行业对资金需求的下降,国内的流动性将始终保持宽松状态,资本市场几乎是新增货币资金的唯一去处。

 3、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在不少行业,中国企业开始通过技术优势建立全球竞争力;在不少互联网细分行业,更是青于蓝胜于蓝。

 4、工程师红利。劳动力供给的下降趋势不可避免,低端劳动力的下降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数量的下降 。

 我们依旧对股市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如上述所分析,资本市场几乎是新增货币资金的唯一去处。在如此低的社会资金成本下,很难想象资本市场不会继续产生局部泡沫。泡沫也不可怕,经济也需要泡沫产生新增有效需求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显然比银行对社会资源的扭曲配置更为有效。

 尽管部分传统行业的估值并不高,但是,正如我们上述分析,传统经济依然面临各种困难,以地产经济为代表的时代已经逝去。在周期高点买得再便宜也是贵的,在周期低点买得再贵也是便宜的,这是我们坚持在产业趋势中寻找成长股的核心理念。我们认为,面对变化的市场,投资不变的趋势。

 我们认为不变的趋势带来的机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可阻挡的消费升级:传媒、旅游及其他TMT行业的机会;

 二是社会效率的提升——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是缩短流通环节,让两端更智能匹配的对接,对很多行业的改变只是刚刚开始,互联网会对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互联网不会改变业态本身,只是让这些行业更为有效率;

 三是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能源资源危机倒逼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污染倒逼环保的治理;

 四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推升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养老行业的巨大需求前景;

 上述是我们根据不变的趋势选择的投资方向,同时我们也会在稳定增长的传统行业(例如:农业)寻找资产重估以及行业整合的机会。

 我们依旧会把部分精力投入到受益于国企改革的公司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国企改革和央企子公司。由于土地财政走到尽头以及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地方政府手里能打的牌并不多,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快地方国企引进社会资本以及把债务问题资产证券化。因此,我们相信国企改革依旧会是比较明确的一条主线。

 4.4.2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2015年3季度,本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7.58%,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3.29%。

 4.5 报告期内基金持有人数或基金资产净值预警说明

 无。

 §5 投资组合报告

 5.1 报告期末基金资产组合情况

 ■

 5.2 报告期末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

 ■

 5.3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股票投资明细

 ■

 5.4 报告期末按债券品种分类的债券投资组合

 ■

 5.5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债券投资明细

 ■

 5.6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资产支持证券。

 5.7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贵金属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贵金属。

 5.8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权证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权证。

 5.9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股指期货交易情况说明

 5.9.1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股指期货持仓和损益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股指期货。

 5.9.2 本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投资政策

 根据本基金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投资范围不包括股指期货。

 5.10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国债期货交易情况说明

 5.10.1 本期国债期货投资政策

 根据本基金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投资范围不包括国债期货。

 5.10.2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国债期货持仓和损益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国债期货。

 5.10.3 本期国债期货投资评价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国债期货。

 5.11 投资组合报告附注

 5.11.1本报告期内未出现基金投资的前十名证券的发行主体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或者在报告编制日前一年内受到公开谴责、处罚的情况。

 5.11.2本基金投资的前十名股票未超出基金合同规定的备选股票库。

 5.11.3 其他资产构成

 ■

 5.11.4 报告期末持有的处于转股期的可转换债券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处于转股期的可转换债券。

 5.11.5 报告期末前十名股票中存在流通受限情况的说明

 ■

 §6 开放式基金份额变动

 单位:份

 ■

 注:总申购含转换入份额,总赎回含转换出份额。

 §7 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情况

 7.1 基金管理人持有本基金份额变动情况

 基金管理人本期未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

 7.2 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交易明细

 基金管理人本期未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

 §8 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其他重要信息

 根据2014年8月8日施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04号)第三十条第一项的规定,股票基金的股票资产投资比例下限由60%上调至80%。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自2015年8月7日起将“景顺长城优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更名为“景顺长城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亦做相应修订。有关详细信息参见本公司于2015年8月7日发布的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下设基金景顺长城优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变更基金类型并相应修订基金合同部分条款的公告》。

 §9 备查文件目录

 9.1 备查文件目录

 1、中国证监会准予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募集注册的文件;

 2、《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

 3、《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

 4、《景顺长城景系列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协议》;

 5、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批准成立批件、营业执照、公司章程;

 6、其他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纸上公开披露的基金份额净值、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

 9.2 存放地点

 以上备查文件存放在本基金管理人的办公场所。

 9.3 查阅方式

 投资者可在办公时间免费查阅。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27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