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5版:财富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债市处于慢牛通道 债基避险价值显现
□广发聚财/聚利/集利基金经理 代宇

 □广发聚财/聚利/集利基金经理

 代宇

 

 过去三个月,A股市场跌宕起伏,投资者的目光开始转移到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此时,有些投资者突然发现债券市场依然处于牛市。相比股票型基金,债券基金的净值波动小、但投资回报还不错。

 据wind统计,截至9月18日,322只中长期纯债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为7.14%。2014年以来,211只中长期纯债基金的平均投资回报达到21.37%。同期,广发集利A今年以来的回报为12.13%,2014年以来的回报达到31.09%。

 债券基金过去两年来的漂亮成绩单,还是得益于2014年以来的债市牛市。不过,债市牛市已经持续了一年零9个月,债市牛市还能走多远?现在还能投资债券基金吗?

 债市处于慢牛通道中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答案是债券牛市基础还在。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在进行中,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降的过程仍在持续,无风险利率也处于下滑的通道中,这些都将支持债券长期走牛。

 从资金面的供求关系看,IPO暂停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债市上涨。前期众多希望参与IPO的投资产品在IPO暂停过程中将资金撤出来,回归到债券投资。目前来看,依旧有从股市、IPO退出来的低风险资金涌入债市。当然,流动性宽松对债市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债市在流动性宽松的基础上更容易出现上涨。

 不可否认,中证全债指数自2014年以来的涨幅达到17%,债券市场在过去两年给投资者提供了不错的回报。但展望中长期,国内无风险利率依然处在下降的通道,GDP增速也将继续下台阶。这也是整个债市目前还在向好的区间里运行的主要原因。

 当然,任何一个市场都存在风险。未来债券市场的风险,可能出现在三方面:一是美国加息和汇率的不确定性,这两个因素有可能影响债券价格。二是稳增长措施使得社会融资总额增加,借贷需求变大,推升借贷价格(收益率),使债市承压。三是信用风险。在经济增速继续下台阶、企业盈利下降的过程中,有些基本面较差的信用债可能存在违约风险,进而波及整个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的主要品种分为信用债、利率债和可转债。目前,股市波动较大,可转债可选标的稀少,溢价率高企,短期投资机会不大。相对于利率债,目前信用债的优势已经不太明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用利差较低。同时,在经济下滑过程中,少部分信用债有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因此,当前阶段笔者觉得利率债(或者说超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有更好的性价比。

 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配置债基

 基于债市处于长期慢牛的判断,笔者认为,个人投资者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当配置债券基金。

 根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8月末货币基金的资产净值为3.47万亿元,相比6月末的2.53万亿元,货币基金的规模在短短两月增加了近万亿的规模。相比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体量小很多,8月末债券基金的资产净值只有4546亿元。

 目前来看,至少有3.47万亿的闲置资金“趴”在货币基金池子中。但同时,我们不断听到投资者抱怨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7日年化收益率下降至2%至3%。针对这类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希望获取更高一点回报的投资者,笔者建议可以在资产配置中加入债券基金。

 至于具体将多大的资产比例由货币基金转到债券基金,这得取决于投资者个人的资金计划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风险收益承受力中性的投资者来说,可以拿出40%-60%的闲余资金购买债券基金,其他闲余资金可以考虑购买股票类产品。若投资者风险收益承受力较低,则可以用60%-80%购买债券基金,其余可考虑是否参与股市,或者参与一部分银行理财。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债券基金中,按照风险收益不同进行分类。比如风险收益最小的是纯债型基金,只投资固定收益品种,与股市波动无关。风险收益中等的是一级债基,可以买可转债、不能买股票。风险收益稍激进的是二级债,可以买转债,还能用20%仓位买股票。

 例如,同样是由笔者掌舵的债券基金,广发聚利(可买转债亦可转股持有)、广发聚财(可买转债、但转股一段时间后必须卖出)、广发集利(可买转债、不可转股),这三只基金的风险收益就是从大到小。而笔者在管理基金时,也会按照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区别管理。

 对于金融产品来说,风险收益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承担风险相对高一点的产品,理论上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较高。据wind统计,截至9月21日,广发聚利、广发聚财、广发集利今年以来的回报分别为14.40%、13.51%和11.6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