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A股前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部分券商人士建议
精选优质个股 紧盯主题投资
□本报记者 李超

 □本报记者 李超

 

 部分券商分析人士认为,在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任务的情况下,政策有望继续保持宽松,以起到短期内托底经济的作用。资本市场方面,A股主题投资活跃度将逐步上升,风险评价有望在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基础上改善,行业景气度将成为挑选个股的主要考虑因素。

 稳增长有望加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2015年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将继续显效,投资面临的“人”和“钱”的约束在逐步缓解,经济增长有望回稳,预计GDP增长在7%左右,较三季度小幅回升,全年增长7%左右,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动力切换、结构转变、阶段更替和风险缓释的关键时期,新动力正在培育和形成,传统动力正在调整和衰减,中国经济还将在景气周期的阶段性底部延续一段时间。在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期,政策要继续保持宽松取向,为经济新动力的成长和经济转型赢得时间,特别是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任务。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变,短期托底的政策取向也不会变。

 民族证券分析师认为,8月价格数据符合预期,显示经济仍面临需求不足的困扰,今后政策选择仍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在通胀回升、实际利率已为负值的背景下,仍将以维持流动性平稳适度为主要目标。近期财政政策频繁发力,耗煤量、铁路货运等数据均有好转迹象,预计在基建项目的陆续开工以及基数效应共同作用下四季度PPI跌幅有望收窄,CPI将在2%-2.5%区间徘徊。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认为,中长期来看,过去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旧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减弱,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难以避免。短期因素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码,政策在打通资金进入实体的渠道上下工夫,简政放权、国企改革等改革措施释放政策红利,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短期内可能对经济起到一定托底作用,但难以拉动经济明显反弹。此外,实体经济风险积聚,不良压力下银行惜贷情绪依然较重。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大量资金缺乏好的投资方向,不断追高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加杠杆主体,资产匮乏的局面料将延续,“经济冷、金融热”的形态短期难以改变。

 中航证券分析师符旸认为,政策面上的稳增长力度不能放松,货币宽松进程必将延续,财政力度也将在年内剩余几个月里不断发力。乐观情况下,经济在四季度能够阶段性企稳或小幅反弹,但趋势上仍处于增速下行趋势中。

 首创证券分析师王剑辉认为,政策方面,全面宽松仍是一段时期内的政策主题。各项经济数据尚未显露改善迹象,金融市场震荡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加之市场对改革呼声不断走强,经济、股市以及改革都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保驾护航。预计工业生产及盈利状况最快于四季度企稳。同时,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企稳是大概率事件,至12月末跌幅有望显著收窄。四季度股市有望企稳回升,企业投资收益也将因此改善。

 A股积极因素增多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认为,随着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叠加银行理财收益率缓慢下调,银行表内外综合负债成本有所下行。但目前利率债投资者结构有所改变,基金等交易性资金占比提升,意味着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对需求的影响力增加,投资者稳定性降低。无风险利率不具有大幅反弹的条件,短期内,股市资金回流后资产重配导致债券需求提升,资产短缺局面难以改变。若市场有技术性回调或是突发事件冲击,依然是介入的好机会。随着经济增速持续疲软,对于行业景气度的关注将成为挑选个股的主要考虑因素。

 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短期市场中的“筑底”已经体现了较多的积极因素,震荡筑底还需经历一个过程,对于未来的反弹需要将预期回报率降低,部分风险偏好修复的成长创新行业开始逐渐具备参与价值。

 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监管机构对于伞形信托等其他违规交易端口的清理及时、有效地管理了市场预期,整体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在美联储不加息后进一步稳固。A股风险偏好经历两波快速下降后将逐渐企稳,主题投资活跃度将逐步上升。

 9月份美联储不加息为新兴经济体赢得了有利的时间窗口。中国稳增长政策加码将缓解全球通缩预期。8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5.9%,主要是加快部分重点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着力点体现在交运、节能环保、社会保障等领域。财政政策进一步转向积极,其发力效果可能在四季度即有体现,A股风险评价有望在此基础上改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