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78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基金管理人: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送出日期: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1 重要提示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基金合同规定,于2015年7月16日复核了本报告中的财务指标、净值表现和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资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5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

 §2 基金产品概况

 ■

 §3 主要财务指标和基金净值表现

 3.1 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元

 ■

 注:1、本期已实现收益指基金本期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本期利润为本期已实现收益加上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所述基金业绩指标不包括持有人认购或交易基金的各项费用,计入费用后实际收益水平要低于所列数字。

 3.2 基金净值表现

 3.2.1 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及其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的比较

 ■

 3.2.2自基金合同生效以来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变动及其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变动的比较

 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累计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历史走势对比图

 (2014年3月31日至2015年6月30日)

 ■

 注:按基金合同规定,本基金自基金合同生效起6个月内为建仓期,截至建仓结束时本基金的各项投资比例已达到基金合同第十二部分(二)的规定,即基金投资组合中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0%-95%;投资于债券、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不低于基金资产的5%;每个交易日日终在扣除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保证金以后,本基金保留的现金或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5%。

 §4 管理人报告

 4.1 基金经理(或基金经理小组)简介

 ■

 注:1、首任基金经理的“任职日期”为基金合同生效日,非首任基金经理的“任职日期”为根据公司决定确定的聘任日期,基金经理的“离任日期”均为根据公司决定确定的解聘日期;

 2、证券从业年限的计算标准及含义遵从《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4.2 管理人对报告期内本基金运作遵规守信情况的说明

 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遵循本基金基金合同,本着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谋求最大利益。本报告期内,本基金运作合法合规,无损害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

 4.3 公平交易专项说明

 4.3.1 公平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公司制定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了《新股询价申购和参与公开增发管理办法》、《债券询价申购管理办法》、《集中交易管理办法》等公平交易相关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确保不同投资组合在投资管理活动中得到公平对待,严格防范不同投资组合之间进行利益输送。公司建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以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体系,采用集中交易管理加强交易执行环节的内部控制,通过工作制度、流程和技术手段保证公平交易原则的实现;通过建立层级完备的公司证券池及组合风格库,完善各类具体资产管理业务组织结构,规范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各投资组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确保其在获得投资信息、投资建议和实施投资决策方面享有公平的机会;通过对异常交易行为的实时监控、分析评估、监察稽核和信息披露确保公平交易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督。

 本报告期内,本公司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关于公平交易的相关规定,确保本公司管理的不同投资组合在授权、研究分析、投资决策、交易执行、业绩评估等投资管理活动和环节得到公平对待。各投资组合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执行投资交易,本报告期内未发生异常交易行为。

 4.3.2 异常交易行为的专项说明

 本报告期内,本基金未发现异常交易行为。

 本报告期内,基金管理人未发生所有投资组合参与的交易所公开竞价同日反向交易成交较少的单边交易量超过该证券当日成交量的5%的情况。

 4.4 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说明

 4.4.1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1. 宏观经济分析

 二季度主要经济体出现了一定积极变化。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通胀压力温和,美联储推迟加息,但其逐步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方向维持不变。欧洲经济恢复增长,通缩风险降低,欧央行继续宽松政策,但未进一步加码力度。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略有缓和,但仍未和解,原油价格在二季度有一定回升,但整体仍处较低水平。国内方面,受益于政策放松,房地产销售企稳回升,房价开始止跌回升,但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未变;消费增长依然徘徊不前,出口增长乏力,总需求相对不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受产能过剩、总需求不旺和国际大宗商品低位徘徊共同影响,物价维持低位,工业品价格持续通缩。央行上半年连续降息降准,但金融系统信用扩张动力减弱,1-5月份新增社融总量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具体来看,美国经济一季度表现不佳,但二季度以来,各种领先及同步指标均显示美国经济处强劲复苏通道,制造业PMI持续处于较强扩张区域,消费者信心维持高位,就业市场持续改善,新增非农就业多数月份维持在20万以上,失业率由年初5.6%降至5.3%,物价稳定,GDP年化增速预计2.5%左右,实现了低通胀,较高增长的宏观局面。美联储未如市场预期6月加息,但并未放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立场,市场下半年加息的预期仍较强。欧洲经济开始重现复苏迹象,通缩风险逐步降低,欧元区通胀由一季度-0.3%回升到0.2%;制造业PMI由年初50.2左右逐步回升到6月的的52.5左右;失业率较年初有小幅下降,但仍维持在11%以上,因此尽管有复苏迹象,但欧盟内部分歧仍存,局部地区存在政局不稳风险,尤其是希腊面临退欧风险。在此背景下,欧央行努力协调各方利益,坚持量宽政策,以刺激消费和物价。乌克兰事件停战后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但从根本解决仍有待时间,欧盟与美国继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原油价格二季度反弹,但整体仍处低位。

 国内方面,上半年宏观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二季度地产销售持续回暖,房价也企稳回升,但房地产投资仍在下滑,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建投资1-5月增速出现小幅下滑;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延续回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1-5月份整体增速较去年底回落4个多百分点。1-5月消费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依旧徘徊于较低水平。出口方面,由于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被动升值,出口表现大幅不及预期。由于内需不足,货币信用扩张放缓,原油价格低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落,通缩压力有所加大;居民通胀水平也呈现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稳定经济区间运行,以调结构、促改革释放经济增长动力成为共识。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开始连续降准降息,续作MLF,并积极开展窗口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积极性。财政政策方面,受制于财政赤字规模约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约束、融资平台融资困难等共同影响,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

 2. 市场回顾

 二季度债券市场整体表现较好。经济下滑趋势放缓,房价企稳回升,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回购利率大幅下行,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整体来看,二季度中债总全价指数上涨1.34%,中债银行间国债全价指数上涨1.23%,中债企业债总全价指数上涨0.84%。具体来看,二季度国债、金融债和信用债收益率均陡峭化下行,10年国债收益率从季初的3.64%回落到季末的3.59%,10年国开债从季初的4.24%回落至季末的4.09%。货币市场方面,银行间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值在2.42%,1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值在1.52%,分别比上季度下降了188个和155个bp。

 股票市场方面,上半年牛市气氛较浓,股票交投活跃,指数从年初3200多升至5178点,但在6月中下旬以来,股市进入快速调整阶段,截止目前,资本市场去杠杆仍未完全结束,但在多方护盘维稳的努力下,后市指数有望呈现震荡态势。

 可转债方面,二季度中标可转债指数涨幅为-10.16%,相较各类股票指数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季度前半段权益市场持续走强,造成存续转债大量被赎回,转债指数受少数个券影响,波动较大;二是前期转债市场估值较高,六月中旬正股市场调整后,转债估值有一定压缩,相应带动指数下行。个券方面前期曾呈现全面开花格局,题材类转债更优于大盘类,国企改革、业务转型、沪港通等相关标的均有优异表现,后期受股市下行影响,整体跌幅较大。市场供给整体较少,导致新发个券一级市场申购火爆,中签率屡创新低。股票市场方面,上证综指上涨14.12%,代表大盘股表现的沪深300指数上涨10.41%,中小盘综合指数上涨15.32%,创业板综合指数上涨22.42%。

 3. 运行分析

 二季度股票市场前高后低,债券市场表现相对较好,本基金业绩表现好于比较基准。二季度基金规模增长相对较大,但在组合管理上,我们延续前期策略不变,以高等级债券配置为主,结合银行存款和货币市场回购,保持适当的基金组合久期和杠杆比例,辅以少量配置优质个股,合理分配类属资产比例,积极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以把握绝对收益为主,借此提升基金的业绩表现。

 4.4.2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截至2015年6月30日为止,本基金的单位净值为1.284元,本基金的累计单位净值1.284元。季度内本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7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6.28%。

 4.5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将延续弱复苏辅以低通胀格局,同时预计全球多数国家将延续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较强,制造业PMI指数连续31个月维持于50之上的扩张区间;就业市场持续改善,通胀维持较低水平,美联储在年内加息是大概率事件,但加息的幅度与速度或较为有限。欧洲方面,通缩风险仍未消除,低油价和低汇率将有助于欧元区经济企稳复苏,但国别间差别将会加大,如何平衡各加盟国之间的利益,将是欧洲最大的风险。

 国内方面,经济有望逐步寻底企稳,通胀有较大可能低位回升。具体来看,经济下行速度有所放缓,但下行压力仍未消退。官方制造业PMI已连续3个月企稳,但回升乏力。基建投资新开工项目及投资资金来源增速维持于较低水平,预示投资增速仍有下滑压力。经济亮点在房地产销量及房价增速均有所恢复,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在下半年逐步寻底企稳,另外今年以来持续进行的简政放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望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通胀方面,实体经济需求疲弱的情况下,通胀整体处于偏低水平,但下半年油价同比增速在低基数效应影响下有较为确定的回升压力,猪周期也已温和启动,预计通胀或在下半年持续温和回升。在此情况下,预计货币政策整体维持中性偏松的操作基调,并将加大财政支出与信用扩张的力度,以支撑经济增速逐步企稳。

 三季度债券市场存在如下机会:1、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贯穿全年,宏观经济托底式下滑下,央行货币政策预计将逐步宽松,引导利率水平下行;2、稳健货币政策倾向于松紧适度,保持适度宽松流动性,刺激信用扩张;3、通胀水平整体处于低位,受国内产能过剩、经济萧条、流动性扩张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通胀水平将有望较长时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可能持续维持通缩局面,由此造成实际利率水平偏高,企业盈利困难,并客观上需要央行逐步兑现货币政策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4、存量债务违约风险上升,避险情绪或将进一步推升固定收益类产品估值。风险来自于:1、政府三季度稳增长刺激力度大于预期,例如通过房地产政策放松或大规模基建投资等方式推动经济短期内快速反弹;2、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源源不断,供给压力过大;3、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大面积债务违约发生,伴随流动性陷阱出现,信用债遭受评级下调、利率债遭受流动性打压等极端情况出现。但以上风险事件短期内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三季度债券市场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方面回购利率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各种无风险利率逐步下行。我们将坚持从自上而下的角度预判市场走势,并从自下而上的角度严防信用风险,重点配置中高等级信用债,中短久期利率债,谨慎对待中低评级信用债,维持适度杠杆和久期。股市方面,我们认为2015下半年,股市震荡分化行情概率较大,指数大概率宽幅震荡,在存在相对确定机会的情况下,可适当参与股票及可转债投资,以提高组合收益。具体操作上,我们将维持适度杠杆及久期,合理分配各类资产,当前阶段将加大对债券类资产关注参与力度,审慎精选高等级信用债。权益方面,鉴于当前市场波动较大,我们将积极参与一级市场新股及转债申购,以把握绝对收益为主,借此提升基金的业绩表现。

 作为基金管理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依靠团队的努力和智慧,为投资人创造应有的回报。

 4.6 报告期内基金持有人数或基金资产净值预警说明

 本基金在报告期内未出现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情形。

 §5 投资组合报告

 5.1 报告期末基金资产组合情况

 ■

 5.2 报告期末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

 ■

 5.3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股票投资明细

 ■

 5.4 报告期末按债券品种分类的债券投资组合

 ■

 5.5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债券投资明细

 ■

 5.6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资产支持证券。

 5.7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贵金属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贵金属。

 5.8 报告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权证投资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权证。

 5.9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股指期货交易情况说明

 5.9.1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股指期货持仓和损益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内未参与股指期货投资。

 5.9.2 本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投资政策

 本基金将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有选择地投资于股指期货。本基金管理人将充分考虑股指期货的收益性、流动性及风险特征,通过资产配置、品种选择,谨慎进行投资,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1)时机选择:本基金在进行股指期货投资时,将通过对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运行趋势的研究,对投资时机进行判断。

 (2)合约选择:套期保值将主要采用流动性好、交易活跃、和基金组合相关性高的的期货合约作为交易标的。

 (3)套保比例:本基金将跟踪套期保值现货标的Beta值,通过量化模型动态调整套期保值的期货头寸。

 5.10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国债期货交易情况说明

 5.10.1 本期国债期货投资政策

 国债期货作为利率衍生品的一种,有助于管理债券组合的久期、流动性和风险水平。基金管理人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趋势的判断、对债券市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量化分析体系,对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基差、国债期货的流动性、波动水平、套期保值的有效性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控,在最大限度保证基金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实现所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5.10.2 报告期末本基金投资的国债期货持仓和损益明细

 本基金报告期内未参与国债期货投资。

 5.10.3 本期国债期货投资评价

 本基金报告期内未参与国债期货投资,无相关投资评价。

 5.11 投资组合报告附注

 5.11.1 2015年1月16日,证监会通报了去年四季度对45家券商进行的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的结果,宣布中信证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受过处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户数量较多,对其采取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中信证券表示将认真整改,全面梳理现有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现有业务规则开展业务;

 本基金在报告期内持有13中信03债券,基金管理人通过对该发行人进一步了解分析后,认为公司所涉及的处分不会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构成实质性影响,因此未披露处罚事宜。

 报告期内,本基金投资的前十名证券的其余九名证券的发行主体没有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或在本报告编制日前一年内受到公开谴责、处罚的情况。

 5.11.2本基金投资的前十名股票没有超出基金合同规定的备选股票库。

 5.11.3 其他各项资产构成

 ■

 5.11.4 报告期末持有的处于转股期的可转换债券明细

 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处于转股期的可转换债券。

 5.11.5 报告期末前十名股票中存在流通受限情况的说明

 ■

 5.11.6 投资组合报告附注的其他文字描述部分

 由于计算中四舍五入的原因,本报告分项之和与合计项之间可能存在尾差。

 §6 开放式基金份额变动

 单位:份

 ■

 §7 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情况

 7.1 基金管理人持有本基金份额变动情况

 本报告期内基金管理人未持有本基金份额。

 7.2 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交易明细

 本报告期内,本公司未运用固有资金申购、赎回或买卖本基金。

 §8 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其他重要信息

 为确保证券投资基金估值的合理性和公允性,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估值核算工作小组关于2015 年1 季度固定收益品种的估值处理标准》(以下简称“估值处理标准”),经与相关托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协商一致,自2015年3月30日起,本公司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挂牌转让的固定收益品种(估值处理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的估值方法进行调整,采用第三方估值机构提供的价格数据进行估值。于2015年3月30日,相关调整对前一估值日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不超过0.50%。

 §9 备查文件目录

 9.1 备查文件目录

 1、《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

 2、《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

 3、《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协议》

 4、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9.2 存放地点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住所,并登载于基金管理人网站www.bocim.com。

 9.3 查阅方式

 投资者可以在开放时间内至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住所免费查阅,也可登陆基金管理人网站www.bocim.com查阅。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