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松尚未结束 债牛仍有空间
张勤峰

 ■降息通道中的货币债券市场(一)

 由于市场对于本次降息预期较为充分,债券利率和人民币汇率在预期兑现之后的短期反应均较为平淡,展望更长时间,在“三期叠加”的整体经济运行格局下,通过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是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对货币债券市场的不同组成部分而言,其带来的影响也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这可能意味着,债券市场牛市远未结束,货币市场流动性将持续充裕,可转债市场有望继续受益于股债双牛,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则将进一步受到限制。

 □本报记者 张勤峰

 

 5月11日,央行降息后的债券市场呈现分化走势,短债反应积极,收益率再下一城,长债表现则较为淡定,收益率稳中略升。市场人士指出,在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短债机会相对确定,长债仍受制于经济基本面、地方债供给等不确定因素而难改纠结状态。不过,考虑到政策放松还没结束,经济有效回稳往往在政策加速放松之后才会出现,因此长债利率未来仍有下行空间。操作策略上,鉴于市场对长期品种尚心存谨慎,短期内债券市场或仍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投资者宜抓短放长,把握短债确定性机会的同时,耐心等待长债不确定性的消除。

 降息预期兑现 长短债走势背离

 10日晚间,近期愈演愈烈的降息传言终被坐实,央行宣布自11日起再次全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面对意料之中的降息利好,11日各期限利率债反应不一,短债借势扩大攻势,收益率再下一城,长债则遭遇获利回吐,收益率稳中略升,债市收益率曲线继续呈现陡峭化的特征。

 降息后长债的疲软表现,部分可用获利了结来解释。这一情况在前两次降息后也曾出现,因之前市场上货币政策放松预期一直很浓厚,长债上涨往往领先于利好政策出炉,在利好兑现后,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也不奇怪。以10年期国债为例,上周后半周该品种收益率快速下行了近8bp,其中上周五(5月8日)一天就回落了7bp,很大程度上缘于市场博弈周末降息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获利了结无法解释长、短期债券之间的背离,归根到底,投资者趋短避长是对长债后市偏谨慎的结果。其实,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长债已表现出上涨乏力的特征,虽然4月长债有所回暖,但其收益率至今仍未突破2月低点,反观短债上月以来上涨迅猛,收益率已跌至近两年低位。

 综合来看,市场对于长债的谨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货币政策放松对债券短期走势固然是利好,但也带来了经济基本面企稳的隐忧,因此可能在中期内具有利空的作用。当前经济表现不佳,下行风险仍大,但在政策持续放松尤其是地产调控放松后,市场上始终存在对经济逐步企稳的预期。二是股市持续上涨,分流债市资金。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股票作为风险资产更受青睐,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的倾向,这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显然是不利的。据中金公司调查显示,当前投资者整体对股票后市继续看好。三是潜在供给压力,万亿地方债供给推升中长期无风险利率的担忧仍挥之不去。除此以外,当前长债收益率已低于历史均值,且距离2月份低点不远,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猪价触底回升,通胀出现回升的苗头,对长债也较为不利。

 暂且抓短放长 不宜过分看空长端

 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短债机会仍相对确定,长债则需要根据经济和货币政策动态调整策略。4月中旬以来,在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短期债券表现十分抢眼,而央行降息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利率下行的预期,对短债构成直接利好。

 11日,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回购利率继续全面走低,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下行8bp至2.26%。多数市场观点认为,未来货币市场利率有望保持低位运行,从而为短期债券的盈利空间提供保障。另外,当前短债收益率也不低。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目前1年期国债利率在2.66%左右,仍高出历史均值10余个基点。

 市场人士同时指出,短债更受益于偏松流动性,且能够更好应对经济基本面变数,目前进攻性和防御性俱佳,相比之下,长债收益率并不具优势,受制于基本面不确定性和地方债潜在供给压力,长债仍持续纠结,收益率曲线趋陡的状况暂时难改。

 不过,当前也不宜过分看空长债。从历史经验看,经济企稳往往发生在货币政策持续放松,货币条件明显改善后,而中信建投证券等机构认为,目前货币条件改善还不明显,因此政策放松还未结束,而且放松进程可能加速,在这一过程中,收益率曲线整体仍有下行的空间。机构认为,待地方债供给配套方案明确之后,长债收益率也可能迎来较明显的下行,突破2月份低点的可能性仍有。

 银行间市场一年期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