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10版:草根达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助力我们“重启”的催化剂
毛志辉

 “悦读改变人生”

 □ 毛志辉

 

 差不多两年前,我离开干了八年的第一份工作,进入相对陌生的金融业。新来乍到,新工作毕竟不同于原来的得心应手,心理上的落差显而易见。所幸的是,在经历一个较为短暂的过渡期后,笔者便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岗位。回头细想,阅读对此起到颇为重要的助推作用。

 或许正是之前的图书编辑从业经历,开阔了笔者的知识视野,也让笔者养成了阅读习惯。在过去的若干年中,笔者有机会涉猎政治、历史、考古、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出版过陈独秀、李约瑟、费孝通、方豪、李济等一批先贤名著,编辑过来新夏、游修龄、王汎森、姜义华、周振鹤等众多名家作品,与张维迎、袁志刚、张军、韦森、史正富等多位学者亦多有交集。笔者的驳杂“阅读接触史”,虽没能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却培养了笔者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也让笔者沉迷其中,以至于几乎不能一日无书。

 当人生的转型突如其来,在新的岗位上笔者只能“边干边学”,希望自己能较快地对金融界有一个概要了解。而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反思的相关图书,如《大而不倒》、《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守护人》、《当音乐停止之后》等,既有故事性又有思想性,自然引起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而其中,理查德·佛罗里达的《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再现繁荣》,无疑是这些书中对笔者触动最大的作品之一。

 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讨论文献可以说已是汗牛充栋。时值2014年盛夏,当时笔者注意到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曾在国内外风靡一时,还因为书中一开卷就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自己,并引起了共鸣:“自然界是厌恶真空的,每一种制度的失败,每一个商业模式的失效,都会吸引更新、更好的制度和模式迅速进入,填补空白。”其时,于笔者而言,也是厌恶“真空”的,迫切期待着能尽快实现转型,迅速填补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失落和空白。就这样,笔者开始阅读《重启》。

 《重启》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创意作品。很多学者在全面解析美国经济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之后,得出关于危机的成因,如政策的脆弱、监管的不力、资本的贪婪、全球的失衡等。与这些著述不同,理查德聚焦于经济社会地理版图的分布变迁,从理论和历史视角比较几次大型经济危机,指出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和发展模式,金融崩溃的背后是更严重的深层次经济弊病;经济危机并不表现为一个周期,而是表现为一次情感上、社会本质上和经济上的“重启”。这一创意,无疑赋予金融危机全新的象征意义。

 《重启》还是一部理性预言经济趋势的财经图书(该书英文版出版于2010年)。理查德兼具历史学家的宏大视野和地理学家的地域敏感性,他在书中既指出美国标志性的农场、城市和郊区是如何被建造和重建的,也预测了那些拥有多元化能力的城市终将洗尽铅华并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认为,金融风暴在爆发的同时也标志了新型经济系统的兴起,我们正处于第三次重启中,它将引领我们从制造型经济转向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的新经济。他的一系列论述,在为我们带来脑力激荡的同时,也平添了对经济社会走向更加繁荣未来的信心。

 然而,于笔者而言,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重启》还是一部励志读物。该书通篇都洋溢着理查德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乐观,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诚如他在书中所说的,世界需要一次新的空间修复,一个全新的工作生活的地理布局,将成为恢复经济增长、信心与繁荣的必然选择。而对于一个甫入金融行业的新人而言,又何尝不迫切需要进行自我“重启”,完成一次由内而外的“空间修复”,在全新的工作生活中增进信心、寻求超越。可以说,正是这部作品,在笔者职业生涯切换的第一年中,为自己带来更多执著向前、努力蜕变的精神动力。

 在浩如烟海的财经类图书中,《重启》甚至称不上有多么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它带给笔者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让笔者了解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差异化城市发展定位、多元化产业布局、“即插即用”式住房制度变革,也让笔者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重启”,需要以未来为导向、以繁荣为目标,开展积极的行动;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进步,也需要以知识为依托、以阅历为纽带,而阅读,或许正是助力我们“重启”的催化剂。

 有好书相伴的日子,总让人感到充实而快乐。回首经年,阅读已成为笔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阅读之所以如此吸引笔者,大概就像汪国真所说的,能让我享受亲历文字之魅后的玩味、赏析、思考、超越。通过阅读,知识架构得以优化完善,飞越升腾;通过阅读,心灵得以从容坚定,羽翼丰满;通过阅读,人生得以不断“重启”,转型升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