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9版:艺术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速递

 □萧蔷

 日前,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拍卖会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槌,其间“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中国藏家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竞得“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

 春拍伊始,中国佛像拍卖再次升温。两年来中国佛像拍卖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为之改观,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不少藏家热衷于佛像收藏,一些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更是倾力追逐高品质的明清佛像。

 跌宕起伏中修成正果

 时下的中国买家最青睐明清两代的藏传佛像。

 中国传统艺术有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门类,佛教造像作为一种雕塑艺术,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高古佛像即明清以前朝代的佛像,又称汉传佛像,留存下来的以石佛居多;明清佛像则称藏传佛像,存世的以金铜佛价值最高。在国内佛像市场,藏传佛像的收藏远超汉传佛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藏传佛像的宫廷血统。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其间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礼佛法器。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明清金铜佛像代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成熟,工艺和材质都十分考究。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永宣金铜造像”造像水平最高。

 明清铜佛的拍卖行情一波三折。2006年秋,香港苏富比举办“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场拍卖,14件永宣宫廷造像拍出3.42亿港元。内地的北京匡时国际和北京翰海亦分别推出佛像文物的专场拍卖,成绩斐然,自此,原本行情较“冷”的佛像艺术品从瓷器杂项中脱颖而出,成为继瓷器、珠宝、玉器之后第四个瓷杂大项。

 从2009年开始,中国取代欧美成为佛教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中心,内地拍卖市场上的金铜佛像约有八成来自海外。

 与明清宫廷造像一同活跃于拍场之上的,还有同期藏地佛像。据介绍,内地宫廷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在藏地造像中,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整体非常华丽。

 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这一中国单体佛造像成交纪录至今未被刷新。近年来明清佛像屡创天价,佛像市场是否过热?

 创下2.36亿港元购买纪录的郑华星当时认为佛像收藏价值被严重低估。“如果用十个阶梯来比喻佛像收藏的段数的话,佛像收藏处于三段与四段之间,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工艺价值以及审美的国际性来衡量,显然佛像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业内分析,从近两年佛像的拍场表现来看,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目前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借我一双慧眼

 佛像行情看好自然无法避免泥沙俱下,如何甄别赝品?

 业内普遍认同的鉴定要点有六个。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标识和坐骑,四看细部和装饰,五看材料和质地,六看铭文和题记。

 铜佛像的材质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不同时期不尽相同。清代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加之皇室对佛像的崇奉,所造佛像用材扎实,上手特别沉重,晚清佛像的手感则要轻许多。

 业内行家罗光禄介绍,鉴别佛像还要看色泽,年代越久远的佛像色泽越陈旧。经过长期供奉的鎏金铜佛,外表虽然金光闪闪,但整体的颜色仍透着黯淡;新仿的东西虽经作旧处理,但光泽毕竟不同。在工艺上,古董的细节部分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仿制品多带有机器打磨痕迹,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机器加工痕迹。

 “在一场拍卖中,你能不能说出每尊佛像的名字?能不能说出每一个手印代表什么含义?其中有许多值得收藏者研究学习的东西。”北京匡时拍卖董国强认为,佛像收藏并不一定要买最好的东西,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譬如有的人收藏名人书札,有的人收藏学者书法。这些体系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而是要与文化史、美术史相结合。

 西藏资深藏家叶正刚说:“我的收藏路摸了5年黑”。他的铜佛收藏体会是,“一要看器型,即佛造像从形态上是否符合造像度量经的规范;二要看包浆,一尊铜佛像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所形成的包浆和印记,是作伪者最难模仿的,也是最容易识别的年代标识;三要看錾刻和镶嵌工艺,即佛像上錾刻的纹饰是否符合某一年代的特征;四要看材质和铸造工艺;五要看佛像的底部和装藏。是否原封藏等都是鉴定佛像不可或缺的环节。”

 叶正刚例数自己打眼吃药的经历。2007年他到成都送仙桥一家藏族古玩店淘宝。老板拿出一件铜鎏金佛祖像,说是朋友急用钱寄卖,报价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当时叶正刚以为自己捡了漏。几年后,叶正刚有机会请教北京首都博物馆的专家,才知这是一尊高仿鎏金铜佛像。专家点了两处疑点:一是细部处理不够仔细,脚趾头圆润度不够,螺发排列工整度不够;二是鎏金佛像脱金方式不自然,显微镜下隐约可见人为擦痕。叶正刚认识到,收藏肯定要交学费的,真正捡漏的机会极少,打眼才能长知识。

 海外市场的“国际范儿”

 目前,国内市场热点集中于明清宫廷造像,而欧美人则更看好中国北齐、北魏的佛像。这些高古佛像的脸部和身躯的骨骼、肌肉及衣服的纹路符合欧美人对雕塑的审美,具有“国际范儿”。审美偏好的差异使中外佛像拍卖市场“热像”迥异,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的石雕佛像,主导欧美拍卖市场。

 这些佛像历经北魏、北周和唐武宗会昌年间出现的三次灭佛运动,存世稀少,其中精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流失海外。

 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一件以71.2万美元成交的石灰岩佛头,体量硕大,高50.2厘米,背光半残,是罕见的唐朝石造像,相传是河南龙门石窟遗失佛头;另一件高53.4厘米的北魏石灰岩壁击鼓飞天残片,以105.92万美元成交,有专家认为此件飞天石像也与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相似。

 近年来,许多高古佛像精品回流国内,但是大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高古佛仍然在欧美的藏家手中。目前许多佛教研究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基本集中在瑞士、德国、英国和美国。业内人士一西平措认为,海外佛像市场比内地成熟,相比很多国内买家偏重投资的价值取向,国外藏家青睐佛像本身的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更注重佛像深远的宗教精神内涵。他认为早期佛像作品能更好地呈现宗教层次的精神内涵。

 专家认为,除了内地买家艺术鉴赏力的局限因素,与距今时间较短、时代特征明显、较易识别的明清佛像相比,高古佛像年代久远、鉴定标准不统一。这些鉴定方面的困难,也限制了高古佛像在内地市场的流通。

 CFP图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