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海外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模小+流动差
A50期指难为A股“指路”
□本报记者 杨博

 □本报记者 杨博

 

 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新华富时A50期指(以下简称A50期指)合约价格在17日夜盘时段暴跌,一度引发市场恐慌,也重新引起市场对该指数“风向标”作用的重视。不过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该期指价格走势并不能完全反映最新消息对市场的影响且受制于与现货市场的隔离,因此对A股“指示”意义有限。

 已难成“风向标”

 A50期指上周五夜盘时段跳水,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这一度引发市场对A股本周一可能出现大幅回调的恐慌。在此前1月16日,同样是一个周五的晚间,受证监会通报两融处罚的12家券商名单影响,A50期指主力合约一度暴跌近4%,接下来的周一即1月19日,A股即迎来“1·19”暴跌,当天上证综指大跌7.7%。

 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包含了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33%,是投资者唯一可以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国股票标的的指数。A50期指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每年的2、3、5、6、8、9、11、12月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为交割日。

 华融证券分析师王泽军认为,A50期指上周五夜盘的跳水是对一系列利空消息的反应,包括证监会反复提示风险,“七方面规范两融、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伞形信托”、“融券券源扩至1100只”等。但A股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A50期指的风向标作用越来越弱。他认为,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A50期指已经不是做空的主流品种,交割规模十分有限。随着上证5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上市,A50期指更面临“被抛弃”的地步。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受市场消息影响大,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市场趋势和方向。A股近年来的大发展使其越来越独立于外部市场,反而对外部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历史上A50期指曾多次在A股出现重大消息后反应过度,后来反过来追随A股进行修正。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内地决策层经常在闭市时段发布重大消息,此时由于新加坡市场仍在交易,A50期指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王泽军还表示,当前海外大资金不可能利用新华富时A50期货做空A股套利。4月17日当天该期货持仓64.4万,即使都是空单,空仓部位才100亿元人民币出头,动用巨额资金做空A股再从A50期指套利的成本太高,可能性微乎其微。

 国银资本首席运营官黎子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A50期指指示意义不大。境外投资者关注这个指标是因为在香港和中国收市后,新加坡市场还在交易,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此时欧美一些希望跟踪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会观察跟这个指数有关的产品。

 外资或赴港抢筹

 相比于A50期指,内地和香港投资者接触更多的还是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02823.HK)。该基金追踪新华富时A50指数,是香港市场上跟踪A股市场的规模最大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目前净值接近750亿港元。业内人士称,由于对标精准且买卖进出方便,该基金一直是全球资金投资A股,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最主要渠道。

 日前有资深业内人士对比近一年来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的净值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走势,指出外资开始持续撤离该基金。上述人士认为,去年6月到9月该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大幅超出单位净值,说明外资在不计一切代价抢筹,去年9月到12月净值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基本吻合,说明外资在享受收益。12月到现在该ETF开始出现折价,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显著低于基金单位净值,意味着外资开始持续撤离。

 对此黎子杰表示,安硕富时A50基金能够显示出外资对A股的态度,上述变化显示出通过购买A50ETF已经获利颇丰的外资机构正在撤出A股,转向购买港股。外资的选股逻辑主要是看PE等指标,进行理性分析,目前很多外资都认为A股估值过高,因而撤离。

 黎子杰指出,近期港股成交金额从此前平均的每天600亿-800亿港元飙升至2000亿港元以上。此前大部分分析都认为是内地资金流入推升了港股,但实际情况则是外资在买港股,特别是大蓝筹。这可以从港元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强看出。此外有香港外汇兑换公司高层透露,现在香港每天港元兑人民币的交易额才200亿-300亿港元,若其中一半资金进入股市,加上每天沪港通的额度,也只有200多亿港元,不能支撑港股每天2000亿港元以上的成交额。

 黎子杰认为,本论港股上涨的买家和推动资金还是以外资为主,或许等到内地大型资金募集成功后可以投资港股时,恒指点位和成交额都可以创新高,依据这个逻辑,港股牛市才刚刚开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