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期货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4月1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500点大震荡到历史性跌停
谁给期指施加了“9日魔咒”
□本报记者 叶斯琦

 □本报记者 叶斯琦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会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墨菲定律。对于不少期指投资者而言,“9日魔咒”无疑是墨菲定理的一个很好注脚。

 2014年12月9日、2015年1月9日、2015年4月9日……近半年来,每逢9日,期指大幅震荡的概率便显著增加,特别是去年“12·9”的500点大震荡使投资者感慨“上个厕所就从盈利变爆仓”。此外,1月19日,期指历史性地封住跌停板,更使投资者逢9不安。

 到底是那位巫师给期指施加了“9日魔咒”?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每逢9日便出现大幅震荡,正体现了牛市之下股指暴涨后急跌的运行特征,而21.5万手持仓量成为多空情绪拐点的关键指标。

 对于目前A股而言,“魔咒”之下便是“黄金”无数。从此前规律来看,在当前牛市格局中,巨震过后蕴含更大的上涨机会。

 期指身中“9日魔咒”

 老徐就是深感“9日魔咒”厉害的期指投资者之一。老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4月7日,期指虽然大涨,但四大合约盘中同时变贴水之后,我就担心4月9日这个敏感时点会有一个坎。”

 果不其然,百点大震荡在4月9日如期而至。当天,主力合约IF1504小幅高开后短暂震荡,早盘10时15分左右,突然从4279点的高位连续跳水,盘中最低下跌至4181点,跌幅近百点。不过,临近尾盘,IF1504又出现反弹,收回大部失地,最终下跌0.49%。

 对于期指投资者而言,最近半年来,每个月的9日已经变得越来越“神秘”。这一天,期指的波动幅度常常大幅超过平常,甚至有“逢九必疯”的说法。

 其中,最明显当属2014年12月9日。在不少投资者看来,那天就是“去了趟厕所,回来可能爆仓了。”

 “那我是第一次做期指,但首次尝试就遭遇滑铁卢,累觉不爱。”提起这桩“惨案”,投资者朱小姐至今意难平。

 2014年11月下旬起,期指在13个交易日内累计大涨近30%,“莫辜负大好行情”的信念促使朱小姐决心投身期指。12月9日,朱小姐早盘开完多单之后,剧情似乎如预期上演。当天,主力合约IF1412低开后震荡走高,午盘一度上探至3471点。正当多头高歌牛市曲之际,股指突然大幅跳水,其回落之势令市场错愕,引发了恐慌情绪。最终,IF1412合约大幅暴跌5.5%,全天期指振幅高达466点。

 “当我实在扛不住出来时,已经亏损5万余元,年终奖都白发了。”朱小姐说,以后不会再碰期指了。

 一个月后的2015年1月9日,类似的手法再度上演。那天,期指主力合约IF1501早盘横盘整理后,午盘一度大幅拉升,不过冲高之后期指突然“变脸”,短时间出现4500余手空单砸盘,30分钟内急坠200点。

 老徐就是在1月9日当天及时平仓多单,幸运地全身而退,但在心理留下了“9日魔咒”的阴影。

 有人还指出,期指市场中的“9日魔咒”,不仅发生在月初。2015年1月19日,期指历史性地封住跌停板,给多头投下一枚“核弹”之时,也让这一天载入史册。

 21.5万手持仓量成情绪拐点

 综合几次暴跌的特征,分析人士称,“9日魔咒”看似是投资者心理作用下的偶然现象,但背后体现的正是牛市之中的股指运行特点。

 首先,暴涨中的急跌是牛市的特征,2014年12月9日、2015年1月9日和4月9日等,都对应着股指连续上涨之后启动震荡整理的时点。2014年12月9日之前的13个交易日,期指有11个交易日收红,强势冲上3000点大关。2015年1月9日当周,当月合约刚刚收出3768.8点,强势突破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直逼4000点大关。而2015年4月9日前的两个月,期指涨势几乎没有遇到太大阻力,区间涨幅高达27%。

 持仓数据也表明,9日经常是市场情绪从亢奋回落的时点。2014年12月9日,期指总持仓量较上一交易日减少27244手至21.5万手;2015年1月9日,期指总持仓量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6011手至21.4万手;2015年4月9日,期指总持仓量较上一交易日较少7425手至21.3万手。

 “这三个交易日,期指的总持仓量都对应着阶段低点,并且都是从高位回落至约21.5万手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总持仓量高位回落至该区间,是短期市场情绪由多转空的关键点。”

 其次,每月9日另一大共同特点为利空消息引发了市场恐慌,从这个角度来看,“9日魔咒”也可总结为利空消息下的市场回落。“12月9日最后15分钟的踩踏主要是由于融资盘爆仓而带来的疯狂平仓;1月9日,一个莫须有的禁止险资进入两融的消息就能让冲击3400点的过程中发生百点过山车。”一位投资人指出。

 据悉,2014年12月9日的下跌主要由于中证登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其主要影响在于促进债券市场去杠杆化,而这将导致市场资金面紧张,从而引发股指下跌。此外,当天期指宽幅震荡,还与市场传闻证监会加强券商两融检查和合规监管有关,监管层希望资本市场理性健康发展,避免杠杆过高。

 而1月9日盘中,市场传闻监管层叫停输血券商两融。经市场人士多方确认,保监会仅是约谈了与某证券有业务往来的几家保险资管,了解业务情况,并提醒注意业务合规风险。这一简单的行为,被市场误读,并快速放大,促使1月9日期指尾盘大跌。

 至于4月9日的百点震荡,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即将发行的消息使资金面压力凸显,进而造成股指高位时多头心态不稳。

 第三,“9日魔咒”也可能夹杂着市场对“交割日效应”担忧的提前释放。所谓的“交割日效应”是指在某个期指合约交割日临近时,参与期货交易的多空双方为了争取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合约交割价,运用各种手段对期货乃至现货价格施加影响,特别是因期指合约是以股票现货指数为参照,通过现金进行交收,这样在最后临交割时,现货指数对股指期货几乎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就会有大资金进入市场,导致股指大幅震荡。

 虽然从近五年沪深300股指期货的运行来看,交割日总体保持平稳,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其他市场“交割日效应”仍然较为常见。例如,中国香港股市股指期货合约交割前夕,恒生指数容易出现较大震荡,明显超越常态。随着合约交割的完成,这种效应会迅速散去。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交割日效应’更多意味着股指莫名的上蹿下跳。

 “每个月的9日往往临近当月合约的交割日,出于对‘交割日效应’的担忧,股指期货的震荡幅度可能加大。这么看来,逢9还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日子”市场人士指出。

 魔咒之下“黄金坑”

 风暴过去,一片艳阳天。

 站在目前的时点回顾,每一次“9日魔咒”都是一次黄金坑。2014年12月9日,沪深300指数下跌4.49%,但第二日,指数便大幅反弹3.69%,此后九个交易日累计涨幅高达9.26%;2015年1月19日,沪深300指数大跌7.7%,但此后五个交易日累计上涨7.54%,收复大半失地;4月9日,沪深300指数大幅震荡,但整体跌幅不大,仅0.78%,次日大涨1.93%。

 自7月22日牛市启动,至4月10日,沪深300指数累计涨幅高达100.55%,动态市盈率高达15.73倍,成份股中百元股多达5只,贵州茅台更是重回200元。9日风暴刚刚过去,牛市还会继续纵深发展吗?

 本轮牛市最明显的特征是资金市、政策市,而非经济市,其背后是无风险利率下行下的“资金搬家”运动。由于房地产拐点到来,银行存款收益低下,不少投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银行、理财市场撤出,转入低迷多年的股市,在改革预期的助力下,造就了这一轮恢弘的牛市。

 分析人士认为,从资金行为分析,牛市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正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牛市观望期,这一时期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之下,有规模宏大的先锋资金涌入股市,带动以蓝筹股为主的股票股价疯狂上涨。但多年的熊市思维,令多数人认为此轮上涨只是反弹,同时涨幅过大使大部分投资者观望不敢追入,因而有“满仓踏空”的感慨,但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人们开始大胆换仓、追入,这一阶段以去年下半年行情为主。

 第二阶段则是牛市加速期,以今年为主,先锋资金建仓大蓝筹暂告一段落,跟风资金不再追高。但牛市效应已经广为传播,大家已经确认当前市场是牛市,增量资金源源入市,中小盘股备受追捧,蓝筹股在经历一段跷跷板表现后开始与中小盘股携手并进,两市成交量在万亿元上企稳。

 目前到了第三阶段震荡拔高期。由于人人都在赚钱,涨幅过大过快使市场开始担忧“泡沫”,市场震荡加剧,部分资金开始减仓,一部分人则在震荡中逃离。但市场资金始终维持在万亿量级,股票投资热度不减,每日涨停家数有增无减,减仓者、出局者很快再度杀回或者换股,使指数调整不深,真正坚定信心离场者也屈指可数。同时,局外资金在牛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仍然在直线或曲线入场。

 投资渠道的匮乏、投资者的储蓄搬家是本轮牛市最强大的后盾,经过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股市群众基础的扩大,本轮牛市有望达到比上一轮牛市更高的高度。

 成交量是牛市最直观的指标,当储蓄完成搬家,不再有接盘侠入市,政策利好效应再难刺激人心,而中国经济也未见起色时,牛市行情才会告一段落。

 牛市是一种气候,而非天气。

 未来的投资布局,国泰君安分析师乔永远认为,成长性板块投资机会超过主板,形成大分化格局。目前分化的过程在继续,创业板指数可能会超越2600点目标。去年以来,市场是由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增量资金入市驱动。今年以来,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在逐渐提高,因而创业板指数会表现得更加优异。当前这个过程仍未结束,创业板指数可能将仍然维持在高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