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价高成硬伤 转债随股起舞难超越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本报记者 张勤峰

 

 近期在A股强势突进的同时,转债市场亦步亦趋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整体仍然跑输正股,高价格、高估值、个券少的尴尬局面继续制约着转债的相对表现。市场人士指出,当前转债股性强,纯债收益率全数为负,已沦为类权益品种。后市来看,在A股均衡上涨的良好局面下,转债有望继续跟随A股起舞,但是估值问题仍是硬伤,存量萎缩也造成转债选择余地大减,未来转债主要是尾随A股波动,注意把握股市节奏、筛选个券、避免追高。

 转债跟涨难掩窘境

 19日,经历持续上涨后的A股市场震荡加剧,个股表现分化,上证指数收盘微涨0.14%。沪深可转债跟随A股陷入震荡,个券涨跌参半,中证转债指数小跌0.74%。虽然整体走势雷同,但是转债较A股表现仍稍逊一筹。

 自3月9日以来,A股市场展开一波凌厉攻势,大盘股和中小盘股演绎普涨,上证指数一鼓作气突破了2009年“四万亿”时期高点,19日盘中一度触及3600点,阶段涨幅逾10%。A股春意盎然背景下,转债重新焕发生机,中证转债指数自3月9日以来累计上涨8%左右,为年初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和涨幅最大的一波上行。但是两相比较,A股已经刷新前期高点,转债才刚刚收复年初以来失地,转债与A股孰强孰弱高下立判。

 有市场人士称,转债跑输A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情况,归根究底,与转债价格、估值“双高”有很大关系。当前转债市场价格高、估值高,明显削弱了转债的配置价值。以19日收盘数据为例,两市正常交易的17只转债市价最低的燕京转债为138.69元,最高的东华转债达到263.01元,结合大多数转债的强制赎回条款来看,130元的绝对价格是转债定价的分水岭,高于130元的转债将可能面临强赎及由此带来的价格回归的风险。价格高反映出当前转债普遍存在高估值的压力。从估值指标上看,目前转债到期收益率尽数为负值,纯债溢价率高企,转债基本全部沦为偏股型品种,而转债股性估值也已处在历史高位,电气、歌尔、格力三只次新券转股溢价率甚至高于30%。

 市场人士指出,债性弱、股性强,意味着当前转债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股,转债实际上已经沦为类权益产品,较高的股性估值则隐含了对股市非常乐观的预期,甚至有透支正股上涨前景的嫌疑。可以说,当前转债表现取决于正股,又很难超越正股,性价比不及正股,对于不存在投资品种约束的资金来说,配转债实际上不如配股票。过高的估值限制了转债表现,跑输A股也就不难理解。

 股市犹可依 估值成硬伤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当前转债高估值局面的主要有两原因,一是股市走牛,市场预期乐观,转债成为债券投资者分享股市行情的重要途径;二是转债大量退市,稀缺效应大幅推高存量转债估值。

 当前的转债市场与一年前相比已经“改头换面”,沪深交易所现存20只可转债中有11只是一年内新发品种。个券数量和转债余额亦较前期大幅下降。据Wind统计,2014年8月以来,共有20只可转债退市,其中19只是因为触发强赎条款被提前赎回的。在转债纷纷退市、新增供给又跟不上的情况下,存量转债日益变得稀缺,估值自然大幅提升。从走势上看,在去年11、12月,转债指数涨幅持续高于A股,除反映转股价值的上升之外,明显表现出估值主动扩张的特征,其背后稀缺性概念是很重要的推手。中金公司等机构进一步指出,转债市场规模大幅萎缩,不仅导致存量转债估值高企、价格高企,而且限制了个券选择的余地,造成了当前转债市场的鸡肋状况。

 不过,随着上周南山、中行、同仁相继退市,转债市场规模收缩最快的阶段正在过去。据Wind数据,目前还有恒丰、深燃、歌华、深机、冠城、海运等六只转债进入触发赎回累计期,另外齐峰即将进入赎回起始日,未来触发赎回的可能性也较大,但考虑到这些转债余额不多,进一步推高转债估值的可能性较小。当然,由于未来一两个月内,转债仍难见到大额供给,供需失衡的状况仍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存量转债估值支撑。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未来转债股性估值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位震荡态势。

 总体看,当前一方面价格高、估值高、个券少,使得转债配置价值和投资可操作性下降,但另一方面,正股行情仍然可以依靠,转债进入尾随正股的模式。海通证券报告指出,得益于新增资金流入,市场对A股市场走势比较乐观,转债跟随A股也会有较好的表现。建议从两方面考虑转债投资策略,一是积极申购新券;二是从相对估值与个券机会入手,筛选个券。对于即将触发提前赎回的个券,需防范转股溢价率下降带来的风险,而对于未满足赎回、估值稳定的个券,建议以持有为主。此外,如果个券出现120元左右的低吸机会,可以考虑适当介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