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金牛理财周刊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群慧:今年并购重组机会大增

 □本报记者 刘丽靓

 

 李克强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国企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那么,新一轮国企改革释放出哪些信号?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即将出台之际,国企改革究竟该如何 “奔着问题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国企改革将围绕四方面展开。一是分类界定国企功能,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二是推进混改确立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三是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四是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奠定国有经济高效运行微观基础。这些改革过程都会涉及到企业并购重组。因此,可以说,2015年企业并购重组机会大大增加,但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意味着一哄而上,国资国企改革会有序推进,应该做到“蹄疾而步稳”。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关于央企分类,目前存在两个主流思路,即“两分法”和“三分法”,现有的112家央企应如何科学划分?

 黄群慧:2013年上半年,我们曾提出将中央企业分为公共政策、特定功能和一般商业三类企业,并对当时的115家央企进行了具体划分,其中公共政策类企业5家、特定功能类企业32家、一般商业类企业78家。现在所谓央企最终分为公益类、商业一类、商业二类,虽然名称上避免了特定功能类,但实际上还是选择了“三分法”。央企分类的关键是要解决企业的功能使命定位,避免企业存在“营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的冲突。分类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前提,将影响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适用范围、国资监管和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应注意,不能将分类绝对化,应随着环境和情况变化而调整。

 中国证券报:混合所有制是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混合,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推进混改引入员工持股需注意哪些问题?

 黄群慧:迄今为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还面临很大阻力。一方面在理论界对混改争议比较激烈;另一方面,混改的实践经验不足。全面推行混改条件可能还不成熟,有必要进一步试点,尤其是集团层面存量资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在分类的前提下选择商业竞争类央企进行试点。

 由于每家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历史沿革、行业特性、规模大小、生存状态都千差万别,在具体推进混改过程中,“一企一策”是必然选择,改革中应做到程序公正规范、方案依法依规、股权转让公开公允、内部分配公正透明。

 在国企推进混改引入员工持股制度过程中,应该坚持激励相容、增量分享和长期导向三个原则。

 中国证券报: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组建两类公司?怎么界定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黄群慧: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应该是一个“三层三类全覆盖”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建立这样一个新体制,当前的关键任务是要逐步试点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企一策”地推进资本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的组建,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需要耐心有序地推进。

 业务领域专业化特征突出的企业,可以选择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业务领域多元化特征突出的企业和一些已形成较为显著的产融结合业务结构的企业,可选择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企业。既有专业化业务领域,又有多元化业务架构的企业,可以选择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企业。

 中国证券报:未来国有企业将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南车北车的合并模式会否成为央企未来合并的趋势?

 黄群慧: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等行业国企大部分属于特定功能性企业,这些行业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该通过产权重构带动业务重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组织效率和企业绩效同步提升。业务重组要通过区分自然垄断的网络环节和可竞争的非网络环节来优化相关业务配置、遏制垄断,形成主业突出、网络开放、竞争有效的经营格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要通过对行业内国有企业的数量及其关系进行选择和优化来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数量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不是造成垄断,就是造成国有企业过度竞争。如果说未来央企战略性调整最终目标是要减少到30家至50家,那应该通过组建或新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来实现,而且要充分考虑行业属性的差异,南车北车合并不应该是通用模式。对于石油、电信行业而言,关键不在于企业合并,而是如何提高行业的竞争性,这也是积极推进混改所要求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