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期货·行业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货研究 剑在匣中何时鸣
□本报实习记者 张利静 记者 马爽

 □本报实习记者 张利静 记者 马爽

 

 期货私募纷纷崛起,交易背后的期货研究员却似乎开心不起来。一些投资者将研究员分析戏谑地称为反向指标,研究员本身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被隔离在交易的大墙之外。一些有投资理想的研究员一转身,从卖方研究员变成买方研究员,投身与现货及交易紧密相关的投资公司及现货公司。剑在匣中沉寂久,歌于野外欢畅新。研究员出走,是诱惑太多还是枷锁太重,未来,期货研究员何去何从?

 期货研究员出走

 “天上掉石头,研究员会入定,分析石头大小,密度稀疏,质量高低,数量多少,下落速度等等,各种声音各种结论;交易员会立马就跑,下石头啊,还想啥! ”

 这是最近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个段子。

 卖方研究员与交易员在现行金融制度下的中国证券、期货市场是两个无法并轨的岗位。由于研究员被隔离在交易之外,难免引起交易员尤其是投资者质疑:没有实战经验如何指导交易。一些研究员自己也调侃自己的工作与市场脱节——“写完日报写周报,写完周报写月报,就连周末也在加班写报告”,一方面,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关注影响国内外经济的财经事件及数据,另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某个或某几个产业的经济形势。而交易员则每天大量操作交易单,真金白银在市场中博弈。

 研究员心在未来,交易员则活在当下。前者拿固定工资,后者从市场中赚钱。

 面对上述质疑,一些券商研究员能够以业绩或数据为自己辩白,券商研报荐股成功率也有据可查。投资者只要按照研报指导操作,在对的方向中基本会有所收益。而期货研究员则没有那么幸运,期货交易的加杠杆操作在具体交易中放大了操作的失误和准确所带来的结果,同样的研究建议因不同的投资者解读和交易水平而有天壤之别,其中甚至不乏“看对做不对”的案例。

 中国证券报记者曾对多位资深期货研究人士进行过调查。这些人士认为,期货卖方研究员研究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上一个商品期货研究员的初步成熟期是三年,三年足以让一个研究员熟悉一个产业的形势、品种技术特征、投资逻辑等,对一个商品期货品种的基本面、技术面有深入的把握。“但是仅凭一个研究员对基本面的了解并不一定代表能够有效指导客户交易。”

 一德期货郑州营业部总经理李连胜表示,公司研发在客户服务过程中是业务开发的内生动力,是业务开发引进的第一位智力支撑。好的公司研发必将促进业务的外延性拓展和内涵性提升,形成研发、业务和客户体验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公司研发在服务客户过程中最终都要接受客户与市场的检验,这也是衡量研究价值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是研发硬实力的体现。因此,公司研发遇到的问题就是客户有效需求的满足。”

 正确的研究无法有效指导客户交易,这在期货市场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命题。部分公司通过“私人定制”的方式,以策略化的研究突破这一困局,受到许多企业客户的追捧。然而,对于更多研究员来说,受公司制度及研究水平影响,尚无法开发出应用效果好的策略。

 这间接影响的是,期货研究员的价值感,放到更大的命题中来说,也许就是期货卖方研究的价值。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许多期货公司尚没有与研发转化相关的制度及激励措施。而商品期货研究员尤其是有了足够研究经验的研究员,已经按捺不住补足交易“短板”的心情,纷纷向外寻找能够发挥更大价值的出路。华中地区一位曾在期货公司任职的农产品研究员转型到现货公司做买方研究员之后,表示转型后自己如鱼得水,之前的很多研究如今可以应用到实战交易中去了,而且效果还不错,在现货公司也很受重视。

 而专业投资机构对期货研究人才的青睐也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吸纳期货研究人才为员工甚至合伙人。甚至有部分研究员离开公司,转而成为公司的客户,在他们眼中,期货市场品种、投资者结构越来越健全,自己在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也想出来“试试拳脚”。

 期现结合的困局与突围

 一位业内人士称,商品研究员有五件事要做:一是要客观描述行业的事实;二是要发现市场的主要矛盾;三是要找到未来的变量;四是要进行有效的比较;五是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最后一条,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长江期货江汉营业部总经理史萍表示,目前研究人员是否能为客户提供实盘操作指导还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一些硬性条件比如应具备期货投资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才有资格为客户进行实盘指导。另外还需要公司内部制定阳光化的相关政策协议,这可能会涉及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以及在客户发生亏损时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措施等等。

 对于期货公司研发工作的应用和价值,史萍表示,期货公司的研发报告以及行业其他的报道都会在公司的下单软件上体现,另外还为客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在开发大的产业客户时,还会邀请公司投资咨询部或者相关研发人员一起参与,为客户制定符合客户要求的参与期货方案。“商品期货研究要走出去,走进产业链,去获得现货公司的资料和数据。”

 史萍表示,目前国内期货研究尤其是买方研究做得很不错,一些投资公司比如凯丰都可以很好地运用期现结合的手法进行期货交易,一些期货研发精英,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能跳出期货公司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这都是很好的例子。“专业人士应该做专业的事情。”

 据了解,期货公司研发模式中有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公司总部设研究所统一指导,另一种是在品种主产区设立营业部,布局研发力量。部分公司在第二种模式中成功突围。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某大型现货背景公司在南宁设立营业部,同时将公司白糖研究力量集中在该营业部布局,公司经营背景、产区等优势作用下,该营业部在六年前的客户权益已经达到近10亿元。

 李连胜认为,研发实力的提升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研发软实力,也就是市场知名度。“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做好宣传是第一要务:二是研发硬实力,也就是为公司和客户所创造的价值。“只要研发报告贴近市场才能取得价值,才是实力的根本体现。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推动研发的提升。”

 期货研发 剑在匣中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一些期货公司在谈到若是选择裁员压低经营成本时,会不假思索地抛出“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不幸地“首当其冲”,也体现出期货卖方研究价值未被公司得到足够重视。

 不过,一些有与客户“打交道”经历的期货公司人士却表达出了不同的声音。“期货公司研发部门是每家期货公司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在整个公司运作过程中既是公司的形象窗口,也是前台业务岗位的有效支撑,因此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海大陆期货总经理助理李鹏云表示,由于研发部门涉及的面较广,遇到的问题也较多。从最重要的市场调研方面来说,由于多数研发部门不能直接为公司创造收入,因此在支持工作方面各家期货公司大相径庭。“相对来讲,实力强的期货公司在研发经费上投入较多,而实力较弱的期货公司则会在研发方面节省开支。反过来看,这句话依然成立,研发投入较多的期货公司实力一般也较强,研发投入较少的期货公司实力则相对较弱,这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大多数期货公司来说,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未能充分发挥研发部门的作用。” 李鹏云表示,多数公司虽都设有研发部门,但如何让研发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却成为不少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期货公司也已开始着手改善这一现状,让研究人员从传统的研发岗位向实战交易方面靠拢,研究员也不再是空泛地去谈论市场,要用实际交易策略指导去验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对研究力量的加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一些期货公司已启动“投研一体化”模式,公司新晋员工要先从信息采集工作开始,之后做研究员,再做策略师,提出自己的具体交易策略指导意见。

 “期货研究所自身也需重新定位,来提升卖方研究与实战交易的能力。”李鹏云认为,对于研发部门来说,提升研发实力的必要性要看对于提升期货公司整体实力的贡献度,而这恰恰也是公司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多数期货公司而言,提升研发实力的根本动力较弱,这是因为目前研发团队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如果能在体现研发成果作用上下一番工夫,从而更进一步体现出其作用,那么公司才愿意拿出资金来资助研发工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另一个方面,多数的研发成果就是一摞摞的“研发报告”,未能有效传递到用户手中去发挥作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研发团队也想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劳动结晶更加“接地气”,才是目前最需要增强的“软实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