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3版:基金面对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降息降准短期难见

 中国证券报:2015年货币政策会有如2014年11月份降息那样的大动作吗?

 牛兴华:目前,直接融资渠道受到严格监管,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替代品,所以短期资金解决,可能要通过央行在货币层面的宽松。在年初的时候我们测算过,要完成GDP7%的增速,有大概3万亿左右的资金缺口,这个资金缺口要央行配合做很多的动作。

 但是短期来看,央行态度非常坚决,认为货币总量没有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此外,2014年11月份的降息并没有达到央行的目的,各大行的贷款利率仍然高高在上,并且造成股市大幅度的上涨反应,所以央行对于降息手段的使用,目前还处在降息之后的效果检测期。第一次降息之后,它的效果目前还没有达到,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先实现第一次降息的目标。

 虽然经济情况倒逼央行放水,但是从上一次降息之后到现在已经有近三个月,央行态度较为强硬,市场也在调整自己的预期,所以目前的收益率向下,但再往下来的空间不大,而且去年确实把降息降准预期打得太满,市场已经提前反应。

 所以,债券价格方面,今年已经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但是经济基本面还在持续向下,对债市形成支撑。总的来看,今年债券收益率会处在一个相对窄幅的震荡区间,大的趋势性机会可能并不太会出现。

 中国证券报:为什么说今年的基本面对债市是支撑?

 牛兴华:从经济局势来看,经济的复苏相对不太乐观。首先,制造业方面,PMI还在往下走,新订单指数表现相对疲弱;其次,地产方面,虽然一二线城市地产数据逐渐显得积极了些,但从对地产商微观的调研来看,还是处在去库存阶段。房地产销售的积极数据能否传导到投资的积极性上来,还有待观察。我们预计,地产行业仅有可能会出现边际好转。因为今年如果要保证GDP7%的增速,地产和基建目前来看还是两个比较大的板块。如果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太多,会有经济失速的风险,所以预计后续政府对地产仍将有支持政策。但尽管如此,仍然不构成目前基本面反转的基础,所以说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处于走弱的阶段,有利于债市。

 从通胀来看,近期,一些食品价格在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在暴跌,全年来看,通胀问题并不大,对债市形成支撑。

 中国证券报: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债券配置策略?

 牛兴华:在配置上还是会延续稳健的配置策略。

 利率债方面,由于未来存在降息的可能性,所以为防止踏空的风险,不能完全不配置,但是必须缩短久期。如果把久期拉得太长,一旦债市调整,会面临风险。短期来看,一季度,会配置中等久期的利率债,长期则需要边走边看。如果经济企稳,央行在货币宽松的态度上可能转变,边际上资金趋紧,所以上半年来看利率品这边还是机会可期。

 转债方面,和2014年相比,2015年在操作层面上可能不会有这么牛的局势。转债是跟着正股涨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一直上涨,对现在的大多数转债来说,其转股溢价率已经很高了,一定会有调整,但在春节前我们对转债还是相对乐观。首先,从存量来讲,转债具有稀缺性。从2014年初的1600亿元,到现在只剩600多亿元,而市场上有很多转债基金,需求较大。这个逻辑依旧存在,存在向上的空间,但操作难度也很大。

 信用债方面,过去较受追捧的城投债,我们短期内不会参与。因为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结果于1月5日汇总到财政部,但哪些会被回归为政府债务还不清楚,什么时候公布结果也不清楚。在这件事落地之前,大家对城投债偏谨慎,至少新发城投债,我们短期暂时不参与。

 中国证券报:城投债受限后,存量债务怎么化解?项目收益债和资产证券化有没有可能取代城投债?

 牛兴华:对于存量债务的化解,目前并没有很清晰的方案,但是中央层面在反复研究、推广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

 但是,PPP短期很难担当大任,因为PPP做公私合营的模式,改变了企业的股权关系。所以,政府是否愿意拿出好的公共事业和有特许经营权的资源是个问题。政府拿出的资源对于民间投资者来说,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很重要,在试点上可能有很多的摩擦与尝试。因此,PPP短期内要形成规模并取代城投债还比较难。

 项目收益债是城投债和PPP的一个折中方式。因为项目收益债不改变项目公司的关系,还是等于政府融资,只是把项目剥离出来作为一个主体,但是这个在法律层面来讲,其实跟母公司、即现有的城投公司很难摆脱关系。其与行政部门的对接,是以母公司的口径来对接,从法律机制上来讲,项目公司还是没有做到完全的独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